第281章 王牌对王牌,天枢卧龙对周郎(3 / 6)

部过来开会。

众人知是李相爷要训话,全都及时赶来了。

原来,自李翊下令收兵回到夏口之后,军中诸将多有不满。

因为好不容易熬到战争胜利,大伙儿都盼着快些转化胜利果实。

结果李翊反手一道军令,就把众人给全部叫回了江夏。

眼看周瑜的东吴军都已经临江下寨了,众人皆是心急如焚,纷纷找到各自将军。

希望他们赶快出面,去劝谏李翊出兵。

不然荆州必被东吴抢先!

一时间,陈登、赵云、黄忠、乃至高顺等将,都先后谒见过李翊。

而李翊只一句“时候未到”为由,将众人打发了去。

得益于李翊随刘备多年,军功赫赫,威望极高。

所以这样一道全军反对的命令,能够硬生生给压服下去。

除了刘备、李翊之外,但凡换个人,都已经惹得众怒了。

饶是如此,军中亦是流言满天飞。

还有也不知是不是敌人渗透的缘故,竟有谣言说李翊在江夏拥兵自重。

是想要待价而沽,找刘备要好处。

这样的谣言莫说刘备不信,便是许多军中高层都不相信。

毕竟李翊的大本营在河北,他完全没必要在江南专权。

何况李翊虽看似手握权柄,但实则大部分命令决策,都是交给诸葛亮去下的。

摆明了是让诸葛亮去赚军功威望。

众人到了大堂,陈登率先发问:

“丞相!吾等血战赤壁,所求者为何?”

“正为荆州之地也!”

“今曹军新败,士气低迷,正当一鼓而下。”

“今退兵夏口之举,岂非是将荆州拱手让与东吴?”

陈登问出了众将皆想要问出的问题。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环视诸将。

良久,乃缓声说道:

“……初时,我令诸公收兵回夏口。”

“知汝等颇有不满,然此间吾自有调度,愿诸公勿疑。”

说着,李翊站起身来,徐启舆图,指画而言:

“吾初时不言明,因此事干系重大。”

“兼之战事初定,各地人心不宁,宵小之徒甚多。”

“吾唯恐军情泄露,这才不与诸公说。”

众人对视一眼,齐齐拱手,说道:

“不知相爷有何调度?我等愿为相爷马首是瞻。”

李翊乃指着南郡区域,分析道:

“……诸君且观,襄阳、江陵二城,曹仁、满宠仍拥精兵在此守把。”

“此二地城高池深,粮械充足,非旦夕可拔。”

又命侍从取来江水两瓢,令之置于案上。

“此瓢为淮南水军,彼瓢为东吴水军。”

李翊指了指两只水瓢,接着开口。

“吾军虽胜赤壁,然水战之精,实不及吴人。”

“彼辈生于长江,长于舟楫,又常年与黄祖交战,水战相当精熟。”

“而吾军北士居多,近年皆在陆战,善乘马儿不善水上弄潮。”

“至于元龙麾下水军,虽悍将极多,个个健儿。”

“然过去十年,为齐王镇守淮南,鲜少作战。”

“若当真对比,恐未必及得东吴水军。”

得益于李翊的外交政策,这些年齐国的在江南的外交局势可以说是相当稳定。

使得在淮南镇守的陈登,几乎没有太多战事压力,可以安心发展内政。

以致每年上交上百万斛粮食到中央去。

但坏处就是,由于过于和平。

淮南水军缺乏实战训练。

虽然淮南将中不乏甘宁、蒋钦、周泰等水上好手。

可任凭将领训练的再是精熟,肯定比不上实战进步来得快。

反观东吴,亦不乏周瑜、吕蒙等优秀的水战统帅。

但人家常年与黄祖实战,早已个个龙精虎猛。

单说水上,确实是天下数一数二的水军了。

不过这也是由于两国体制不同。

齐国是典型的稳扎稳打,发展内政的同时,减少国力消耗以对外战争。

常年在北地作战,军费开支其实也不低。

刘备只能是保证齐国水陆两军不偏科的情况下,尽量维持住淮南水军。

但继续拨给水军更高的军费,那就真的没必要了。

毕竟刘备短时间内也用不上,打江南的收益也远远比不上河北。

李翊此话一出,淮南诸将的脸色当然不好看。

毕竟这是在仗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

但众将心里也明白,他们如果对上东吴水军,虽不至于打不赢。

但肯定是讨不到太多便宜的。

到时候落得个两败俱伤,折损的还是他们淮南派的势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