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3 / 6)

司马懿从战略战术各层面上,逐条为曹操分析。

认为,既然大家都是来抢荆州的。

而曹操已得八郡,那接下来无须和刘备死磕,专注消化荆州土地就行了。

一边用江陵之险固,阻挡江夏来的敌军。

一边让魏国士卒,在荆州慢慢练水。

等魏兵练出来以后,齐国的锐气也差不多消磨光了。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这是曹操刚来荆州时,就定下的战略方针。

而司马懿则是在这个方略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主要还是为了提振曹操的信心,让他相信现在魏国方面的优势很大。

当然,除了司马懿以外。

历史上的贾诩,其实也是推荐曹操先消化完荆州土地,再去跟孙刘决战的。

原话叫,“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彼时的曹操刚刚统一北方,膨胀的不行,根本不听贾诩的。

而不听贾诩话的人,下场往往都会很惨。

而此位面的曹操,已经陷入自我怀疑之中,丝毫不敢小觑对手了。

面对司马懿提出的建设性建议,素来不喜他的曹操,此刻也忍不住出声赞扬:

“……仲达之言,甚合孤意。”

“敌势方强,不可与之争锋于韬略之间。”

“惟固吾根本,养其全锋。”

“俟其自毙,乃可固也。”

“……善、善、大善!”

曹操连连颔首,如释心结。

又上下打量一眼司马懿,见他仍是欲言又止,便轻轻道:

“仲达莫非还有话要说?”

司马懿乃郑重地对曹操一拜,然后才小声平静地提醒道:

“魏公,恕臣僭越。”

“……有句话,臣不知当讲不当讲。”

曹操哂笑一声,这话简直是明知故问。

“有话便说,在孤面前不必遮遮掩掩。”

司马懿这才小心翼翼地进言:

“于禁将军惨败而还,丧师数万,此军事之重挫也。”

“然臣所忧者,朝廷威望之损,尤甚于军事。”

“魏公岂忘贝丘之役乎?夏侯将军殁于黄忠之手。”

“其时北地兵马未损几何,然消息传至许、邺,人心惶骇,致河北战事难继。”

河北战场,魏国方面兵马到没有太大损失。

毕竟两边没有打过大规模的歼灭战。

可偏偏因为夏侯渊被临阵斩杀这事儿太过骇人听闻,导致国内将士皆不敢继续作战。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南方。

于禁被俘,七军受降。

使得魏国南方军团,不发一箭一矢,便为齐国所败。

曹操不是不能接受战败,他是不能接受败的这么丢人。

就哪怕他是站着死的,也好过被猪队友坑。

“魏公终岁余方绥抚四方,方诛地方酋首,慑服余众。”

“若非刘景升骤亡,刘备急欲南下取荆州,恐河南之地亦为其所乘矣。”

司马懿这话一说完,曹操的眼角也不禁抽了一抽。

他这话的意思就是,于禁战败这事儿影响力太大了。

主要是因为于禁在魏国的地位太高了,外姓第一人。

不战而降,这事儿一发酵可以说直接动摇了曹操这个君主的威望。

为了粉饰于禁的投降,曹操也只能承认于禁的说法,就是为了保全七军将士。

如此一来,曹操也不好去治于禁的罪。

因为治了他的罪,就等于是自我打脸。

可若是不治罪,就这么放着冷处理也不是个事儿。

曹操眉头蹙起,一捻颔下胡须,问:

“……那仲达的意思是?”

“……回明公,依愚意之见,当先擢拔新进之将。”

司马懿看一眼曹操的脸色,才接着缓声说:

“今正好假荆州之役,培植少壮。”

“如此既可削于禁之兵权。”

“复能掩其败降之辱,更得新锐之力。”

“此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司马懿暗示曹操,于禁已经废了,可以培养新的将领了。

正好借着此次荆州之战,提拔新人上来。

不仅能够趁机削于禁的兵权,同时还能够淡化于禁战败投降的负面影响。

对于曹操来说,确实是一箭三雕。

而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也是他的机会。

在曹操一朝,曹氏、夏侯氏在军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外姓将领中,于禁又长期霸占第一人的位置。

如今,于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