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拖延。”
嘶……
曹丕深吸一口气,暗忖此计明明是司马懿率先提出来的。
父亲为何只表扬郭嘉,而对司马懿只字不提。
他正打算出列开言,为司马懿鸣不平。
司马懿赶忙攥住他的衣袂,冲曹丕摇了摇头。
“……仲达,父亲为何如此待你?”
司马懿只是淡淡地摇了摇头,平静地回复说道:
“只有我恭谨做事,时日一长,魏公早晚会明白我的忠心。”
主簿杨修远远望见两人在那里窃窃私语。
忍不住对身旁的曹植说道:
“……公子,你看那边。”
曹植目光看去,见哥哥真正和司马聊着什么。
杨修冷嘲热讽说道:
“此必是二人不满魏公之安排。”
曹植闻言一惊,忙问:
“德祖何以见得?”
杨修嘴角微微翘起,得意地笑道:
“魏公尝言,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与兵权,付之必为患。”
“然丕公子并不以为意,仍旧与之来往密切。”
“公子,这可是您在魏公面前表现的好机会啊。”
“此下江南,不妨主动申请前去。”
“魏公见你如此勤勉,必以你为厚。”
曹植皱起眉头,有些不情不愿。
他还约了丁仪一起喝酒,吟诗做赋。
让他大老远的跑去江南,他还真有些不愿意。
杨修再三催促,几乎是以手推搡,曹植拗不过他。
这才不情不愿地被推出来,踉跄起身,酒渍沾襟犹自不觉。
众官视之,皆屏气凝神,不发一言。
只见曹植先拱手一揖,随后朗声吟道:
“江南之事,父亲无须忧虑。”
“儿臣愿代父亲去荆州,联络蔡瑁。”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唇角不自觉地上扬。
曹植能力够不够另说,单这份为君分忧的态度就值得嘉奖。
曹丕见小弟争先,正欲出列,表示自己也愿意下江南时,却被司马懿一把拉住。
曹丕回头看他,虽不问话,眼神中却充满了疑问。
司马懿阖上双眸,低声说道:
“公子权且隐忍,无须争先。”
曹丕忙问其故。
司马懿乃俯在曹丕身前,低声授予密计。
曹丕颔首,欣然从之。
果然,曹操见曹丕不发一言,便好奇地问道:
“此下江南,汝弟尚且争先。”
“子桓何以不发一言?”
曹丕乃敛容出列,哭倒在地,恸呼道:
“近闻母氏违和,儿臣旦夕省视,见膳馔则哽噎难咽。”
“五内如焚,步履维艰,实是寸步难行。”
“子建才略本胜儿臣,使南征荆州,必成大功。”
“儿臣唯愿侍奉汤药,尽人子之责。。”
“伏惟父亲垂怜,全我母子天伦。”
曹操听罢,眉头蹙起,慨叹道:
“……难得你有如此孝心。”
朝中有不少拥戴曹丕的大臣见此,纷纷借机帮腔说道:
“……好啊,好啊。”
“丕公子真申生之孝也!”
申生以孝自困的典故,出自《左传》。
曹操当然听出了群臣之意,当即表示:
“此下江南,孤必然亲往。”
“汝倒也不必独留邺都,汝母孤自会遣妙手医者照料。”
“汝便与子建一同,随孤南下罢。”
曹丕闻言,哭拜着谢恩。
杨修见此,咬牙切齿,连连叹息。
曹植问其缘故。
杨修乃为曹植分析:
“此乃丕公子以退为进之策也,必是司马懿所献!”
适才,曹丕的一番表演,可谓是一箭三雕。
一者以孝制忠,曹丕表面辞让军功,实则以孝道绑架曹操决策。
二者捧杀曹植,“子建才略本胜儿臣”一语,既显兄友弟恭,又暗指曹植恃才傲物。
因为时人常评价曹植是“任性而行”。
三者则是以人伦为刃,最终落脚于“母子天伦“”,直击曹操内心中的软肋。
自宛城事件过后,随着曹操年龄的增长,他本人是愈发重视亲情。
见曹丕以此为刃,曹操情愿相信曹丕的情感是正。
也不愿相信,这是他的“御之以术”。
最终,曹操拍案决定。
亲统五万大军南下。
命曹丕督运粮草,以司马懿辅之。
曹植为行军司马,随军参赞。
然后密遣高堂隆奔赴襄阳,去说蔡瑁。
杨修得讯,急赴曹植府邸,跌足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