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问题得到解决。
田豫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大,便问:
“……那不知丞相几时会走?”
“豫尚年轻,还有许多事情需要请教丞相。”
李翊忍不住扑哧一笑,拍了拍田豫的肩膀。
“国让放心,既然我选中了你。”
“就代表我相信你已经具备办成这件事的能力了。”
“何况我也不会马上离开幽州,此处尚有许多事情未曾处理。”
“这期间,国让可以熟悉一下手上工作。”
“李某相信,此事必能功成。”
田豫马上问:
“未知丞相尚有何事要做?”
“豫愿代为分忧。”
李翊说道:
“重农抑商,古之常有。”
“我欲使幽州,商农并重,国让以为可行否?”
这……
田豫一愣,他也知道这种话题太敏感了。
因为古时候主政的领导层,都普遍认为重农就必须得抑商。
如果大伙儿全都干买卖去了,我的地谁来耕种?
而且古代有职业歧视。
认为商人重利,太狡猾了。
如果老百姓都是一脑子的算盘珠子,我还怎么控制他们,找他们收税?
所以大部分时候,古代政府对于手工业与工商业都是抵触且要抑制的。
何况很多时候,一个统治者能把农业问题给搞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李翊显然不满足于农业。
作为后世的商业精英,他非常清楚商业是绝对利大于弊的。
“国让觉得不可行?”
李翊嘴角微微翘起,半开玩笑地说道。
田豫自知此事牵连重大,涉及国本。
不是他这个身份地位的人该多言的,只拱手说道:
“……此非末将所能言者。”
……哈哈哈。
李翊朗声一笑,也不再和田豫开玩笑了。
当即让他配合自己,颁布一系列法令。
首先是,设边市,立官营。
置互市场,专营皮毛。
李翊于幽州边郡,都设下“胡汉互市”。
然后仿汉代“关市”旧制,由官府主导贸易。
规定:“凡胡商入市,须持符验,以马、羊、毛皮易盐、茶、铁器。”
官府抽十一之税,利归府库。
立鞣革司,统制工坊。
于蓟城、渔阳、上谷、代郡等地,设“鞣革官坊”。
招募匠户,专司皮革硝制、毛纺成衣。
并颁布《工律》,规定:
“凡鞣皮、织毳,须经官验,劣者罚之。”
以确保品质,对利外销。
然后是规范织造。
定下毛织品的制造标准:
——“毯广六尺,厚三分。”
——“裘长及膝,毛密不透风。”
劣品不得入市,以保“幽州毳货”声誉,形成品牌效应。
然后便是牧民转匠,以工代赈了。
早在征辽东时,李翊便在那里搞了个以工代赈的初步尝试。
有了经验之后,李翊将此法全面推广至幽州全境。
招募边民入官坊,协助政府工作。
官贷牛羊,民纳毛皮。
所产羊毛官收其半,使民不困而国用足。
为了表示对幽州毳货的支持,李翊在幽州期间,全程穿皮革大衣,着羊毛外衫。
不论是在府上办公,亦或者是出外考察,与民交流。
李翊始终是穿着这身打扮。
真要说,李翊也算是当今时代的风云人物了。
当李翊穿上这身衣服后,自古到今皆有的“饭圈”文化便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人都开始争相效仿李翊穿皮革大衣,着羊毛外衫。
尤其是边境贸易打开市场之后,大量的皮革、羊毛原料涌入内地。
使得这身衣服的价格并不昂贵。
李翊不仅自己穿,他还规定,凡是在幽州县级以上的官员。
不论办公还是外出,都必须穿幽州产的皮革大衣、羊毛外衫。
不为别的,就为了打造品牌效应。
古代也是有品牌效应的。
比如说大名鼎鼎的蜀锦。
诸葛丞相带头在家种桑树,鼓励老百姓养蚕,发展蜀锦产业。
然后再把蜀锦卖到魏国去,用创造来的外汇,去打魏国。
在诸葛丞相的鼓励提倡,以及官方的引导下。
本就口碑驰名的蜀锦,开始了国际化品牌进程,成为了蜀汉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为此,当时的魏文帝曹丕还专门发表了上谕。
痛批魏国群臣,说你们这帮败家玩意儿能不能别穿蜀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