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总制北疆,令出则山海可移。(4 / 6)

对牛羊等肉源需求颇大。

而幽州可以同时大量设置鞣革坊、纺织厂。

牛羊所提供的皮革、羊毛,能够制成皮革、毛衣。

如果销售的好的话,甚至能够起到一定的品牌效应。

乃至畅销全国。

此诸葛蜀锦之故事也,并非空穴来风。

田畴对此将信将疑,李翊却直接开口:

“我意在幽州诸郡沿海区域,开设几个制盐场。”

说着,李翊站起身来,将地图平铺在田畴面前。

然后提笔,在他想要开盐场的地区画上了圈。

“凡吾所圈之地,设为盐业特邑。”

“此邑不循常法,专事煮海之利。”

意思就是李翊画出来的地方,视为经济特区。

可以不完全按照齐国的法律来制盐,拥有特殊的经济地位。

既然想将盐,作为与胡人贸易的主要产物。

那么就是得大规模生产。

就像李翊说的那样,在特定区域,颁布特殊律法。

大规模生产的同时,间接提供就业岗位。

只有食盐生产的多了,才能把它的成本给压下来。

而这压成本的最关键所在,就是提供更加先进的制盐技术。

几日后,李翊召见了当地的盐户。

正式教授他们更加先进的制盐办法。

“择平阔潮间,沙细土实之地。”

“潮退则露,潮涨则没,是为上佳盐埕。”

“然后设一蒸发池与结晶池。”

“先掘沟渠,引海水入蒸发池。”

“经日曝成卤,再引入结晶池。”

“投莲子验之,莲浮则卤成,莲沉则续晒。”

“待卤水凝晶,以木耙聚之,曝干装袋。”

“每岁三月至九月,可获三季,得盐必巨。”

李翊由浅入深地向盐户门讲授了新的制盐方法——晒盐法。

晒盐法比之原来的煮盐法,更加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不过也有缺点,就是是生产效率较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但李翊宁可要它的“成本低”。

毕竟只有成本低了,才能获取更高的利润。

同时,海盐生产,只要是临海就能够大规模制作。

非常适合幽州大量毗邻海湾的城市。

渤海湾沿岸水浅,寻找涨潮时堪堪被淹没、退潮时又能裸露出来的滩涂。

然后稍加围堰改造成盐田,也是比较容易的。

但晒盐法第一个字便是“晒”。

考虑到北方尤其是幽州的日照不足。

所以需要再晒掉部分水之后,将卤子给收集起来。

再用煮盐法完成最后的浓缩。

不然遇上大雨,或日照不足的天气。

要么前功尽弃,要么迟迟不能竣工。

所以最后用煮盐法作为首尾工作,是有必要的。

这也是李翊一直强调的因地制宜。

所以接下来几天。

李翊便坐着四轮车,在众人的陪同下,沿着海岸线考察。

一日要视察十几里地,看看哪些地方适合做滩涂盐场。

确定好后,便命手下人去围滩涂。

田畴为表诚意,主动组织麾下民户,作为劳动力。

带头去围滩涂,很快便围了二十里长。

田畴这样做,也是希望能够带领治下百姓发家致富。

毕竟李翊要搞经济特区,这些第一批的劳动力,肯定是最大的受益者。

至海滨时,李翊观其地势,又谓左右人说道:

“此处可设港口,通青州海川,贩茶丝珍货。”

“商船往来,抽其关税,亦为利源。”

还是借助渤海湾,大力发展海船,已加强幽州与青州之间的联系。

如此,不仅能够带动经济,还能使两地政治进一步巩固。

李翊身边诸吏,皆幽州本土官员。

这些当官儿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乃纷纷蹙眉谏曰:

“……筑港所费不赀,恐难为继。”

“况且收益需很长时间才能见效,国家如今正是用钱之际。”

“丞相是不是考虑先暂时不——”

李翊立马出声打断,驳斥众人:

“昔管仲设‘轻重鱼盐之策’,使齐富甲诸侯。”

“今幽州负海,若仿其制,岂非天赐利源?”

“况吾身为丞相,国家用度,吾岂不明?”

“尔等但行分内之事,又何须多问?”

一句话,

我是丞相,还是你们是丞相?

你们一群本地吏官儿,用得着来提醒我这个国家二把手国库用度问题?

众吏被怼的哑口无言,纷纷低头,不敢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