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百姓死活。”
“燕民不能聊生,故才相聚自保,仅此而已。”
侍立在一旁的关平,见田畴语带讥讽之意,立马出声斥责道:
“大胆!”
“丞相讨乌桓、平辽东,纵横天下,扫清燕蓟。”
“何得说边境不宁,胡虏肆虐?”
田畴手指北方:
“丞相所平三郡乌桓,然塞外乌桓、鲜卑仍旧不时扰边。”
李翊面色稍霁,道:
“吾来此地,正为兴幽州之利也。”
“念汝情有可原,暂不予追究。”
“若汝肯助本相协理,过往罪责,既往不咎。”
田畴久闻李翊大名,当即便问李翊打算如何兴幽州之利。
毕竟他当年躲在徐无山隐居,就是受不了公孙瓒的暴政才躲起来的。
若是李翊实施仁政,给幽州百姓带来幸福生活。
那他犯不着跟李翊作对。
即便让他交出权力,甚至麾下的九千人口,如数交还给官府。
田畴也不觉所谓。
只是幽州太特殊了。
不单单苦寒贫瘠,还面临北方游牧的威胁。
即便你在这里发展了某种产业,经济搞起来了。
结果转头游牧见你富,不用跑多远,直接南下就给你一抢而空了。
等于你白干。
而且即便幽州屯有重兵,也不行。
幽州守军,只能保证幽州不沦陷。
却不能保障这里的产业,不遭到胡虏骑兵的践踏、破坏。
毕竟他们来去如风,抢完就跑。
你官兵人多来得慢,人家已经抢完走了。
人少了罢,人家连你一起抢。
所以大部分统治者都是将幽州当成是一个军事重镇。
很少有人说会在幽州大力开发,投入大量资源的。
毕竟战事一起,全给嚯嚯了。
但李翊本人却对此很有信心,将自己的建议提出来。
“当开边市,与胡互易,畜牛羊。”
“然后设鞣革之坊,以兴工织。”
田畴蹙眉,摇了摇头,否决了李翊的建议。
“胡人狡诈,恐难信也。”
虽然田畴也采取了刘虞的抚定胡虏的政策。
但那只是因为实力弱小的权宜之计罢了。
倘若真有实力,田畴肯定不会给胡虏好脸色看。
李翊见田畴反驳自己,面露不悦,拂袖叱之:
“吾今谕策于汝,非听汝谏也!”
“但言能与否即可!”
言外之意,你在教我做事?
田畴见李翊震怒,乃拱手赔礼:
“在下失言,丞相恕罪。”
“然胡人衣食所资,不过逐水草、牧牛羊。”
“我汉家有何物,能使其不购则毙?”
“况仅恃胡市,欲振幽州民生,岂非画饼充饥耶?”
田畴提出了两点疑问。
第一,与胡人贸易,那也得有让胡人大量需要,且大汉能够大规模提供的东西吧?
第二,即便贸易频繁,但也只针对边境。
幽州全境,幅员辽阔。
仅靠边市贸易,如何使得幽州全境的经济得到振兴?
对此,李翊逐条为田畴解释:
“夫盐者,胡人之所必资。”
“幽州东濒沧海,实擅煮海之利。”
最好带动经济发展的,毫无疑问是古代版的“石油”——食盐。
只不过这时候的制盐技术不发达,人们还做不到大规模生产食盐。
同时像之前田畴所提到的,幽州作为边关,太容易起战事了。
投入大量资源投入起来的产业,太容易遭到破坏。
……得不偿失。
但这并不能否认,濒临渤海湾的幽州,有着大规模生产海盐的潜力。
当然了,考虑到食盐在古代特殊的战略定位。
李翊肯定也不能放纵幽州官民生产海盐。
所以下一句,便是对自己的建议的补充:
“吾可以颁布一条盐法,设通商之区。”
“广募灶丁,专司其业。”
“如此,则边贸有恃矣。”
“至若汝之疑虑,吾试为汝解之:”
“一曰盐业兴,则民得佣工,货得流通。”
“二曰胡马南售,其利倍蓰。”
“三曰革坊织厂既立,裘毳精良,可输四方。”
“此皆振兴幽州之良谋也,安得谓无用耶?”
说人话就是,制盐产业,带动就业,大量提供就业岗位。
促进经济发展、货币流通。
而胡人输入进来的牛羊,可以卖到到内地去。
比如李翊在冀州广开了羊肉饺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