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诚守其法,大之垂举后(4 / 6)

很快,渤海的各级官员纷纷赶来正堂,商议拒敌一事。

“二袁儿来得急,尽起幽州之兵,来犯我渤海。”

“其意在夺取冀州,主公将河北事务委任于我,我自当尽心守御。”

“诸位皆是肱股之臣,与我也共事多年,这里没有外人。”

“诸公有什么意见,尽管畅所欲言,不必顾虑。”

这是河北官员与徐州老臣首次在重大会议上的共事,所以李翊先提前打了个预防针。

告诉大伙儿既然入职了就都是一家人,不必再有河南、河北的地域成见。

大家现在都算是在为刘老板办事儿,好好干,保管吃香喝辣。

别想那些有的没的。

李翊这样做,也是为了防止两边争吵。

以致意见不合,拖慢办事效率。

张辽也算是徐州老臣了,他率先开口发言:

“袁氏势力盘踞已久,不可不早除。”

“今其既已尽起幽州之兵,殊死一搏。”

“不妨起大军迎之,毕其功于一役。”

“以免夜长梦多。”

“诶!不可。”

已经是章武郡太守的徐晃,站出来反对张辽的意见。

“……使君自上任冀州以来,一直推行缩衣节食,节省军略开支。”

“今要与幽州之兵决战,必起别处郡兵。”

“中间粮秣辎重运转,耗费多劳,有损国力。”

“自有悖李使君初衷也。”

张辽意味深长地望一眼徐晃。

暗道好你个徐公明,我原以为我张辽已经算是标准的职场人了。

没想到你徐晃比我张辽还狠,真是拍马屁与无形之间。

他这就属于典型的跟着领导的方针走。

方案只要是与领导方针相悖,便是错误的。

果不其然,李翊对徐晃的一番发言很是满意,出声赞扬道:

“公明所言,甚合吾意。”

“今河北诸郡初定,我各处郡县,都留有重兵,就是为了预防不测。”

“若调集他郡兵马,一费钱粮,二费时间。”

“三者,大材小用。”

打仗是最烧钱的,所以李翊打仗的原则始终是:

要么就不要打,要么就往死里打。

现在打个锐气尽失的二袁儿,居然还要调动其他郡的兵马,这得浪费多少钱?

“……那不如,向关将军求援,请他从青州增派些人马过来。”

“使君看是如何?”

陈到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渤海郡毗邻青州,青州发兵,随时可以支援渤海。

最重要的是青州战略位置好,几乎不受外敌威胁。

即便把兵派出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哈哈哈。”

辛毗仰头大笑,“列位诸公所言,俱非善论。”

辛毗算是袁氏旧臣的代表人物了,适才都是徐州老臣在发言。

这下轮到他来提意见了。

“不论是从他郡调兵,亦或者从青州征调人马,那都耗钱耗粮。”

“有悖使君缩衣节食的治国方针。”

“况从我冀州本郡调遣兵马便已罢了,青州非我冀州辖属。”

“若向青州求援,难免惊动徐州。”

“使君才刚刚上任,便要向外州乞求援军。”

“……这不显得我冀州之人无能吗?”

辛毗摊了摊手,表面上在说显得他们无能。

实则是在讽刺,从外州调兵,会显得李翊这个领导人无能。

这哪是丢我们的脸,是丢领导您的脸呐!

“……嘁。”

听出辛毗话里的讥讽之意,陈到、张辽等老将皆面有愠色。

“那便直接打,不必麻烦了!”

“我等愿为先锋!”

讨论到最后,武将们纷纷急眼了。

打算回归最简单暴力的方式——干就完了。

反正他们冀州又不是没有兵。

就算渤海的兵真打不赢,再从河间、安平调就是了。

若不是李翊为了省钱,换作其他领导人,早就从这两个郡国处调兵过来给二袁儿包饺子了。

“……诸公勿急,诸公勿急。”

还是辛毗出声打断众人,他捻着胡须,洋洋洒洒地献出一策:

“吾有一计,不须劳烦使君出动兵马,便可使幽州之地自乱。”

哦?

李翊眉梢一扬,喜道:

“辛别驾有何妙计,请为我言明。”

辛毗毕竟在河北干了这么多年,对这里的人事政务还算了解。

当即洋洋洒洒,献出一策。

“袁熙帐下虽有五万兵马,但有三万余数,尽数掌握在张南、焦触二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