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郯侯治河北,诚守其法,大之垂举后(3 / 6)

——“市巷挥泪,如丧亲家。”

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袁氏:

——“世布恩德,天下家受惠。”

考虑到袁氏的影响力,李翊这才努力去缓和与袁家的关系。

并且以“袁氏正统”自居。

毕竟袁术虽然是骷髅王,但人家确确实实是袁氏嫡出。

而袁绍也真的是小婢养的。

袁莹见李翊一时不语,眸底渐渐泛上了几分戚然,仍继续道:

“今日定有一场大雪,宓姐姐的身子,受不了寒的。”

李翊便问,“……她还好么。”

袁莹黛眉一扬,忙道:

“宓姐姐虽然时常避开夫君,但莹儿总觉得她心里是一直念着夫君的。”

“……她想见您。”

李翊忍不住扑哧一笑,道这话你听着不觉得好笑吗?

她有意避开自己,却又念着自己,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李翊抬眸望向窗外,见漫天飞雪随风而去,不知所踪,终是道:

“且坐会罢,待雪停了再回去。”

微微一顿,并不看她,“吾会去的。”

言外之意,自是说他会去看一看甄宓的。

袁莹暗自松了口气,她自跟姊姊分别之后,身边已无太多可以交心之人。

多亏了李翊“逼着”她去串门,她才认识了甄宓姐姐。

这位同样出身于名门贵胄,知书达理的女子,与袁莹话很投机。

算是她到北方后交到的为数不多的朋友。

袁莹依言离了案前,却不去落座,反朝着李翊方向端端正正跪坐下来。

“……甄宓姐姐生的貌美,为人又知书达理,家世又好。”

“此前莹儿去见伯母时,伯母便常对我言,若无夫君,袁氏一门断难免于斯难。”

“‘故愿就甄氏为君侯执箕帚’,此为伯母原话。”

“既然长辈无甚意见,夫君又何必也似宓姐姐那般不主动?”

“人家是女儿家,多有不便,夫君堂堂男儿,还有什么顾虑的?”

李翊闻言,竟弯唇笑了,忍不住伸手刮了一下袁莹的鼻子。

“你这妮子,竟然教训起我来了?”

“……嘻嘻,人家说的本来就是实话。”

袁莹俏皮地偏了偏脑袋,像一只小雪狐一般。

“这世上有很多事,不能单凭意气去做。”

“还要去考虑它背后所带来的影响。”

“……什么影响?”

袁莹睁着水汪汪的眼睛问道。

“……呵呵,就比如——”

李翊望一眼袁莹,“比如你的姓氏。”

“我的姓氏?”

袁莹一怔,楞柯柯地说道:

“我自生来便姓袁,未尝有人论我姓氏如何。”

“……呵,虽无人明言指摘,然无处不显其意。”

“莹儿不明,丝毫亦不明……”

袁莹呆呆地摇了摇头,不能理解李翊这话是什么意思。

更不知道这跟甄宓又有什么关系。

“冀州贤才甚多,若甄功曹不姓甄,可为我府上功曹否?”

李翊耐心地开导袁莹,向她阐明这其中的道理。

“……江湖非刀光剑影,乃人情世故也。”

说完,便要起身出门。

甫一出门,只见甄尧便急匆匆地跑了回来。

李翊一皱眉,“叫汝办的事,可办妥当了?”

“……呃,是是是,下官已将使君的公文交给荀府君了。”

“适才荀府君有消息传来,说幽州袁熙、袁尚,起五万大军南下,直逼我渤海郡!”

啊!?

袁莹听到这个消息,不免一惊。

她虽不问政事,但还是清楚渤海郡是紧邻着幽州的。

等于说幽州之兵一旦南下,直接就打到渤海来了,一点纵深都没有。

李翊瞧一眼袁莹的反应,非但没有紧张,反而调侃似的一笑。

仿佛在说,瞧见了吧,这便是我要分章武郡出来的原因。

纵然他们这些上位阶级知道具体的情况如何,但底层民众得知这些消息难免会恐慌。

分一个章武郡出来,也能起到安定民心的作用。

“……使君,我冀州兵马虽众,但分屯于别处郡县。”

“若要全部调来,也须时间,渤海只一万郡兵。”

“依在下之见,不妨先从河间、安平调转兵马过来。”

“命张郃、高览两位将军,领兵来援。”

李翊挥了挥手,拒绝了甄尧的建议。

甄尧正欲询问缘由,李翊则径直走向大堂。

“不必惊慌,二袁儿又不是胁生双翼,岂能顷刻间飞至我郡。”

“且召各级官员来大堂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