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民为贵,以民(3 / 6)

“我等来青州时,多有父老百姓夹道欢迎,举城相投。”

“若要迁民,应该不难。”

迁民战法那是很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而青州恰好有。

多亏袁谭为此作了巨大贡献。

“那么诸位将军就按照计划行事,贴榜安民,有愿随我军入徐州者,可同去。”

“有不愿者,任其自去。”

虽然多出来的百姓,也会多出来数张嘴。

但这些百姓毕竟不同于曹操接纳的青州黄巾。

那支青州黄巾更似于流民。

而这些本土百姓,家里并不是没有粮食,不至于说马上饿死。

纵是家里有困难的,政府稍加接济,绝不至于说会给州府增加巨大负担。

同时,李翊也并不想把所有青州百姓都迁入到徐州去。

先把他们往青州后方带,总之置于徐州军可控范围之内。

先给袁军的生产力施加压力再说。

很快,诸位将军领命行事。

带着本部将校,号召当地百姓与他们同往徐州去。

青州离徐州近,不少青州人都听说过徐州富庶,刘将军仁德。

大伙儿苦袁氏久矣,今能从“宁古塔”举家搬去“上海”,谁不愿意去?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

许多青州百姓,开始收拾物什,拖家带口聚在徐州军处。

约莫有十数万众,这已经不是少数了,管理这么一大批老百姓,徐州军是根本没办法和袁军作战的。

所以李翊拍案决定,立刻护送百姓南下。

不说一定要入徐,至少先和后方来援的徐州军汇合了再说。

再由他们将这批青州百姓安置了。

很快,大军开始启程南下,往徐州方向去。

十数万的青州百姓,肯定不是青州全数。

但如此多的数量,依然是惊动了身处临淄的高览。

他刚到青州不久,便接了一项大活。

那就是要抵抗徐州军的进攻。

这些天,他摩拳擦掌,随时准备厮杀。

结果没能得到徐州大军到来的消息,反到等到了青州百姓跟着徐州人跑了的消息。

这一消息对高览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如遭雷击。

“……这、这、这徐州人竟如此无耻!”

高览气得直跺脚。

由于是刚来青州,他甚至没来得及坚壁清野。

更何况,不到万不得已,坚壁清野是最好别用的。

它毕竟是饮鸩止渴,会极大的损耗自身实力。

若是真把百姓迁走了,那袁军怎么补充兵源、粮源?

高览也没想到,青州的百姓竟真的会抛家舍业的跟着徐州人走。

到底是袁谭风评不好,还是刘备吸引力太大了?

时有青州本土人,管统向高览谏言道:

“李翊带着十数万百姓,必走不快。”

“我等率军前去追赶,将之生擒,则徐州军自破矣。”

高览闻言大喜,“诚如是,我当头功!”

遂采纳管统之言,领了步骑万人,出城追赶李翊大军。

……

此刻,临朐的山路上,遍地是百姓。

太阳才刚刚偏西,百姓已经在叫了:

“君侯诶,君侯诶,走不动了,明天再走吧!”

上午太阳升得老高才动身,现在已经要停队了。

就这样每日不过三、四十里路程。

往常李翊总要命令他们再跑三里,再走二里。

意思是,你们多往前面跑一步,就能多活一点时间。

见百姓喊累,李翊乃催马出列,谓众人道:

“今诸位乡亲父老,肯随我同去徐州,乃是将性命托付给李某与刘将军。”

“李某自当不能松散懈怠,如若迟了,被袁军赶上。”

“他们必然六亲不认,将尔等一并杀死。”

“如此,岂为诸位所愿见者乎?”

老百姓不理解李翊的一片好心,以为你大都督骑着马。

四条腿走着比两条腿省力快活。

他们呢,有的扶着老,有的抱着小。

每多走一会儿,便要抱怨个不停。

但世上总不会有千般好事,俱叫你撞着。

你青州老百姓想跟着刘将军过安稳日子,现在就是得把命豁出去,咬碎牙也得坚持往前走。

张飞亦催马赶来,抱怨个不停:

“不痛快!太不痛快!”

“与其这般催赶百姓,倒不如转头与袁军厮杀来的快活。”

赵云在一旁柔声安慰道:

“这些百姓,都是在青州深受袁氏之苦,走投无路的。”

“今既愿随主公而去,怎好弃之。”

“况大都督不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