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君臣相得,遥相顾,道是帝业未可知(6 / 8)

镫。”

网上常有一个误传,说三国没有马镫。

但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马镫的存在了。

依然是考古发现,在西汉的画砖中,找到了使用马镫的骑手。

不过直到汉末三国,依然是单马镫,并未出现双马镫。

单马镫就是垂在马鞍的一侧,主要用来上马,对骑兵作战并无太大帮助。

但你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双马镫比起单马镫,并不难想出来。

为什么古人发明了单马镫后,要等几百年后才发明出双马镫?

这就得和李翊前面那张高桥马鞍的图纸联系在了一起了。

没错,高桥马鞍是在魏晋时期出现的。

而双马镫根据考古,最早也是出现在西晋到南北朝期间。

它的出现,就是为了配合高桥马鞍,方便骑兵作战。

若不然,没有能够提供纵向平衡的马鞍。

即便是双马镫,也至多只能帮助骑士上马,作战时骑士依然很容易落马。

曹操的虎豹骑,是标准的近战具装骑兵。

而高桥马鞍就是为了配合具装骑兵而发明的。

而双马镫的出现,则是进一步加强具装骑兵的作战能力。

“此前骑手马上作战,多抓马鬃,双腿夹腹,以致自身不易落马。”

“若能使用这高桥马鞍,配双马镫,必能极大加强我等骑兵作战的能力。”

李翊深入浅出地为刘备介绍了这两样东西,对骑兵的战力提升。

“如今随着我徐州与辽东互通贸易,置购战马。”

“骑兵的组建提上日程,这马鞍马镫也该拿出来了。”

李翊为什么不早一点拿出高桥马鞍与双马镫出来?

因为技术这种东西,是没办法做到垄断的。

尤其像马鞍、马镫、曲辕犁这种军用、民用的物件。

只要用了一段时间,百分之一百会传到其他地方去。

就拿这曲辕犁来说,李翊只用了一年多,就已经听说别的郡县已经有人开始使用了。

当李翊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波澜不惊,因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一项新兴技术,且门槛并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它的传播是必然的。

对此李翊看得也很开,

天下分久必合,久合必分,早晚一统。

既然都是汉民,他们能够拿去,改善民生,又有何不妥呢?

不过此刻作为刘营重臣,李翊也必须拿出相对应的措施来。

那就是不把这些技术一次性全部拿出来。

如果一次性全部拿出,的确能够造成一段时间的科技碾压。

但如果碾压程度,做不到马上一统的话。

那别的地方学去,就是必然趋势。

而冷兵器时代,无论如何就是不可能做到快速平推。

这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一项一项的拿出来,打一个时间差。

先用科技树造成碾压,尽可能多的将这项技术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之后,才推出新的技术出来。

“……好啊,军师真不愧为天下奇才啊!”

刘备见此大喜,即图纸收入怀中。

“之后吾便命匠人打造,连夜推广至骑兵编队之中。”

李翊谏言道:

“此物虽好,然成本也大,只先用来武装精锐骑兵才好。”

微微一顿,又接着补充道,“武装好的骑兵,若非战事需要,切忌将此物泄露出去。”

虽然技术传播不可避免,但人为干预,能延长一段时间就延长一段时间。

可别到时候闹哄哄上场,到头来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先生放心,备理会的。”

虽然图纸有了,但毕竟此物新鲜。

能工巧匠从零开始打造,也是需要花时间的。

正聊时,桃红已将金印紫绶取来。

刘备即让李翊戴上。

李翊无奈相从,将紫绶环在腰间。

又将金印放在案上,道:

“主公觉得如何?”

刘备绕着李翊转了一圈,反复打量。

旋即拍手感叹道:

“诶呀呀!”

“先生一身风华,有如扶桑初日升。”

“美哉,美哉!”

老刘的私下爱好就是穿美衣服。

李翊本就身形修长,穿着鹤氅,配上紫绶,更显贵气。

李翊暗想老刘自己也配有紫绶。

他该不会是把自己当模特了,拿来作自我参考了吧?

果然,刘备在打量完李翊之后,竟真的自己也束了束紫带,似非要弄整好不可。

李翊有些无奈,只好暂时跟老刘当外衣模特了。

忽然,一名下人来报,曹使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