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丞相手握十万雄兵,灭魏绰绰有余,陛下却还要增兵,这是为何?(3 / 7)

又调拨药材,亲自拟定药方。

为防疫情扩散,他竟不顾众人劝阻,在疫区连住三日,直到疫情得到控制。

临行时,全村百姓跪送十里,哭声动天。

这日,诸葛亮正在帐中处理公务,忽报有百姓求见。

来的是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奉上一卷竹简:

“此乃汉中父老联名万民书,感念丞相仁德。”

诸葛亮展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签满了名字,还按着红手印。

最后写道:

“丞相仁德,泽被苍生。”

“汉中百姓,愿效死力。”

当晚,诸葛亮独自登上城楼,远眺汉中夜景。

但见万家灯火,炊烟袅袅,与月前荒凉景象判若两地。

赵直不知何时来到身后,轻声道:

“丞相可还记得月前之梦?”

诸葛亮颔首:

“天师点化,不敢或忘。”

“为政者,当以民心为心。”

这时,关平来报:

有数百魏国降兵愿意归顺,请示如何安置。

诸葛亮道:

“愿留者,分给田地。”

“愿归者,发放路费。”

“切记,不可强留。”

这道命令传出,反而有更多魏兵前来归降。

诸葛亮见汉中局势渐渐稳定,又召集众将训话道: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

“今汉中已定,非但得一地,更得民心。”

“望诸君谨记:民为邦本,本国邦宁。”

于是,三军震服。

……

洛阳城中,秋意渐浓。

未央宫深处,刘备正与监国太子刘禅及几位重臣商议军政要务。

“父皇,诸葛丞相自汉中来报,已平定汉中全境。”

“现上书请示在汉中屯田养兵,待来年粮草充足再图成都。”

刘禅恭敬地呈上奏疏,眉宇间透着几分犹豫。

“只是……此事关系重大,儿臣不敢擅专。”

“还请父皇定夺。”

刘备接过竹简,细细阅览。

其书略曰:

“臣亮诚惶诚恐,谨奏圣主陛下:”

“臣奉王命督师北伐,赖陛下神威,三军效命,今已克定汉中。”

“旌旗所指,山河归附。”

“诚可告慰高皇帝之灵,稍纾社稷之忧。”

“然臣自入南郑以来,目击闾阎景象,不禁中夜抚膺,泫然涕下——”

“所谓‘天府之土’,竟成荆棘纵横之地。”

“往昔商贾络绎之衢,惟见狐兔出没之迹。”

“田畴芜秽,仓廪空虚。”

“百姓面有菜色,稚子啼饥号寒。”

“询之故老,乃知曹贼西遁之际,徙民毁城,焚仓绝道。”

“遂使秦巴膏腴,化作豺狼巢穴。”

“臣观汉中形胜,北倚秦岭如屏,南枕巴山若障。”

“沔水蜿蜒其腹,沃野绵延千里。”

“昔萧何据此供高祖基业,张鲁凭之成一方霸图。”

“今虽暂困兵燹,然地脉未损。”

“若得善加经营,必复为龙兴之地。”

“臣遂暂止兵锋,以一月之期行安民三策。”

“其一,发军粮以赈鳏寡,缮甲兵以清匪患。”

“其二,招流亡复其本业,贷耕牛助其垦殖。”

“其三,削苛捐以苏民困,明律令以正风俗。”

“今市井渐闻笑语,阡陌始见炊烟。”

“更于河湄原隰,仿淮阴屯田旧制。”

“分兵为屯,列栅为营。”

“令士卒操戈则备战,释甲则扶犁。”

“已开渠堰十二道,垦荒田三万顷。”

“种粟栽桑,蓄豚养犊。”

“待至秋深,当见黄云覆垄。”

“及至明岁,可望仓廪盈溢。”

“届时军粮自足,不复劳关中转运。”

“士马饱腾,正宜向益州进军。”

“昔高祖用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今陛下委臣节钺,当固本培元,后发制人。”

“蜀中虽云险塞,然曹叡暗弱,汉中方定,民心思汉久矣。”

“若待来年春暖,携汉中积粟,率虎贲之师。”

“出阳平而叩剑阁,则成都指日可下。”

“较之悬军深入,馈饷不继,岂非万全乎?”

“今遣偏师戍守险隘,广布斥候以察敌情。”

“臣日则巡营劝农,夜则图划方略。”

“必使军民同心,耕战两便。”

“惟愿陛下少宽圣虑,善保龙体。”

“待臣明年春汛奏凯,当献益州版籍于丹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