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色道,“二位可知周璩家小何在?”
姜维不假思索答:
“其妻儿老小皆在彭城宅中,已派人监视。”
邓芝颔首:
“请将军即刻将其全家并三代内亲族尽数擒拿。”
“明日午时,集市口尽行诛戮!”
此言如惊雷炸响。
姜维愕然道:
“邓使君!祸不及妻儿,何况亲族?”
“此非仁政所为!”
刘备自建国以来,就秉施仁政。
天下人皆感恩其德。
不过这也助长了汉朝的官员徇私枉法的风气。
因为知道自己犯了事,刘备不会重罚,那他更加有胆子去做了。
众所周知,
历史上的蜀汉,是从来不杀叛将家属的。
比如黄权、麋芳、潘濬,这些人即便背叛了。
他们的家属蜀汉都是没有加害的。
这当然是值得称赞刘备品德的一点,也是老刘厚道的体现。
但这确实也造成了很多蜀汉将领,叛逃没有心理负担。
你再对比一下隔壁曹魏。
人诸葛亮几万人打到陈仓来,郝昭就几千人都宁死不降。
诸葛亮还两次派人去劝降,郝昭都不肯投降。
郝昭原话说的是:
“魏家科法,卿所练也;我之为人,卿所知也。”
“我受国恩多而门户重,卿无可言者,但有必死耳。”
“卿还谢诸葛,便可攻也。”
郝昭这话说得很明白了,他直接说出了自己不可能投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即——
魏国是有法律的,而我是有家人的。
魏国施行的是“质任”制度。
质任制度规定,常年领兵在外的将领,他的家属要留在内地作为人质。
如果是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那这个人质还必须是他的儿子。
这就时刻提醒着那些在前线作战的将军们,
如果你想叛变,想投降,你先想想自己的家人。
而蜀汉其实也是采取的质任制度。
只不过一般将领叛变了,刘备从来不杀他们家属而已。
这也跟蜀汉的国情有关,
刘备是想着,国家本来人才就少,我以诚心待他们。
就是希望让更多人能投靠到自己这边来。
但刘备却忽略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背叛的成本如此之低,以后谁还拿对你的忠诚当一回事?
就连杀个刘封,都还要诸葛亮求着才肯杀。
老刘直到晚年,都没能彻底走出自己少年的游侠风气。
故在对整顿官场风气一事上,李翊的表现是要成熟许多的。
李翊的执政观,一直是对民以仁厚,对官以严苛。
还是那句话,凡是国家层面,都得从宏观角度去思考问题。
面对李翊提出的解决方案。
庞统若有所思,似明白了相爷的用意。
乃出声安抚姜维道:
“……伯约稍安。”
“邓使君此举,莫非是……杀鸡儆猴?”
邓芝赞许地看向庞统:
“……庞先生果然慧眼。”
“离京前李相爷特意交代:若有官员自尽,必株连亲族。”
“为何?就是要让剩下贪官明白——”
“自尽非但不能保全家小,反会祸延亲族!”
他走向案前,取笔写下几行字:
“须知这些贪官,宁可一死也要保全赃款亲族。”
“若让其得逞,后来者必纷纷效仿。”
“唯有施以严刑,使其知晓:”
“若配合查办,或只罪一人。”
“若畏罪自尽,则满门抄斩!”
“两害相权,彼等自会抉择。”
邓芝把李翊的思路解释的非常清楚了。
如果遇着有官员自尽,想要逃避罪责保全家人的,就采取这种办法。
为的就是防止官员不配合查案。
因为舍命抵赖,此等刁恶之风断不可助长。
此法虽看似严苛,实则不然。
不这样做,就不能防止剩下的军官接着自杀效仿。
从而舍命抵赖,逃避罪责。
而通过屠戮其家人亲友,就是要告诉剩下的人——
只要你不自杀,配合朝廷调查,那就只抓你一个。
如果你敢自杀,那事后就要抓你全家,全部问斩。
孰轻孰重,这帮人心里应该有数。
这样做更多也是为了杀鸡儆猴,而不是单纯为了滥杀无辜。
“不错。”
庞统转身从案上取出一封简章,对二人道:
“何况周璩亲族未必就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