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决定,不致酿成大错。”
天子喃喃自语,声音消散在仲夏的热风里。
李翊领命,却未即刻退下,身形凝立于丹墀之下。
玄衣纹丝不动,似有未尽之言。
刘备正欲俯首批阅奏章,抬眼见他仍未离去,不由奇道:
“……子玉何故不退?尚有他事奏报?”
李翊躬身施礼,目光如炬:
“臣观陛下眉宇间仍有郁结,虽已定大计,心绪未平。”
“臣愿为陛下分忧,一发解之。”
刘备闻言,放下朱笔,长叹一声:
“子玉真朕之腹心,洞察秋毫。”
“朕确有一事萦怀,方才未及言明。”
“愿闻其详。”李翊道。
刘备起身,踱至殿中那幅九州舆图前,手指徐泗之地:
“依卿之策,以候补军官查案顶缺,固然可破官官相护之局。”
“然朕所思者,非仅擒拿贪官而已。”
“纵使将来新官上任,亦难保永不腐化。”
“且此前被贪墨之军饷赃款,若不追回。”
“国帑空虚,终是隐患。”
李翊认真听着,微微颔首:
“……陛下所虑极是。”
“贪腐之害,不仅在人之贪,更在财之失。”
“臣闻徐州去岁军饷亏空达百万之巨,若不能追回,恐伤国本。”
正当此时,殿外侍臣唱道:
“首相陈登求见!”
刘备扬手:“宣。”
只见陈登疾步而入,虽年过半百,步履仍健。
他施礼毕,即从袖中取出一卷文书:
“陛下,徐州六郡贪腐案初步核查已毕。”
“这是赃款明细与涉案官员名录。”
刘备于是将李翊之策告知陈登,首相听罢,亦是抚掌称善:
“翊公此计大妙!以候补官查案,一经查出,立时顶缺。”
“必可破其朋党之私。”
“以候补查现任,断其回护之念。”
“如此,徐州官场积弊可除矣!”
刘备却道:
“……元龙所言不差。”
“然朕与子玉正议追赃之事。”
“贪官可惩,赃款若不能追回,终是徒劳。”
李翊向前一步,声如金石:
“臣有一策:可严查贪官户籍田产,直接抄没家产。”
“如此既可填补亏空,又能震慑后来者,使其知贪墨之财终难保全。”
陈登忽摇头打断:
“翊公此策,老夫早已思及。”
“然据查,现已查办的几名贪官名下——”
“田宅皆无,银钱尽空。”
“纵是抄家,亦无物可抄。”
说着,陈登展开手中文书。
“如彭城太守周璩,贪墨军饷达二十万贯。”
“然其名下仅陋宅一座,薄田十亩。”
“家人皆布衣蔬食,不见奢华。”
刘备勃然变色,一掌击在案上:
“狡黠胥吏!必是早已将赃款转移至亲友门下。”
“否则巨万之财,岂能凭空消散?此辈欺朕太甚!”
刘备罕见暴怒,气得直跺脚。
这些贪官也真是人精,早已料到可能会有事发的一天。
提前把赃款转移了。
即便事发,都要恶心一下刘备。
刘备怒不可遏,对李翊说道:
“此事无论如何,都务必要深挖严查。”
“必须给朕查出一个所以然来!”
李翊目光骤冷,作揖道:
“……陛下明鉴。”
“既如此,当行连坐之法。”
“贪官之亲友,既享其赃银,便当同罪。”
“可一并查抄,以儆效尤。”
殿内霎时寂静。
陈登闻言色变,急忙拱手:
“陛下,不可!”
“连坐之法,秦之暴政也。”
“光武中兴以来,慎刑恤狱,方得民心。”
“若因贪官之罪,株连亲族,恐失天下士人之心。”
李翊却道:
“……陈相过虑矣。”
“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
“徐州贪腐已成痼疾,非猛药不能去疴。”
“且那些亲友既收受赃款,便非无辜之人。”
“今若纵容,将来贪官皆效此法。”
“将赃款转移即可保全,反腐大业岂非空中楼阁?”
李翊提出连坐,让陈登去查那些贪官的户籍。
把他们的亲友的家产,直接全部抄没了,以此来补国家亏空。
而李翊给出的理由也很简单。
这些亲友,平日跟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