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设七大军区,天下兵马尽受节制(3 / 6)

这样当然可以极大程度限制割据,但毫无疑问会削弱军队战斗力。

故对此,李翊选择的还是设立监军,加以监督更好。

陈登忽插言:

“若监军与都督勾结?”

李翊笑示第三卷:

“虎符调兵,过千即需洛阳金符。”

“昔周亚夫细柳营故事,诸公当知。”

关羽颔首,又问:

“然若遇边关紧急,岂不误事?”

“故设急变条款。”

李翊指绢书小注,“倘遇鲜卑破关等急情,可先调兵。”

“但需三日內八百里加急请符。”

赵云似有所悟,又问:

“若都督反叛,家属在京岂不遭殃?”

李翊神色转厉:

“正欲如此!都督家眷皆居洛阳永宁里,由羽林卫‘护卫’。”

“另则……”

他翻出一卷账本。

“此乃各军三年粮饷预算,分文皆由大司农直拨。”

赵云蹙眉:

“若遇战事延长?”

“故设屯田补给的。”

李翊展开末卷,“各军许垦荒田千顷,所产仅补日常耗用。”

“大战军需,仍赖中枢输送。”

满堂寂然中,陈登忽抚髯大笑,好似明白了李翊安排的妙处。

“妙哉!如此一来,纵使都督有反心。”

“无兵符不能调兵,无粮饷不能养士。”

“无根基不能聚民,家眷更捏在朝廷手中!”

说着,又话锋一转,正色道:

“然三者还需制约——”

“刺史掌民,太守理政,都督治军。”

“三方互不统属却需共商要务。”

李翊击掌抚案,连连颔首:

“正是如此,元龙洞若观火。”

“我意更设议事堂:军事问都督,民事问刺史,政事问太守。”

“遇事共议,奏折联名!”

李翊的想法,大致就是设立监军制度。

派遣御史或中郎将监督军务,直接向中央汇报。

然后设立兵符调兵,无中央虎符不得擅自调动超过千人军队。

当然,遇着紧急情况,可以临时调兵。

但也必须八百里加急向中央汇报。

此外,都督必须要留家属在京。

都督家属需定居在京城,洛阳或长安,实为质任。

当然了,以上都不是限制都督的重点。

真正的重点,其实是财政依赖。

军饷粮草统一由中央调配,地方仅保留少量屯田补给。

这一点其实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州牧制度,使得汉末诸侯割据了。

根本原因就是州牧掌控了地方财政。

只有掌握了地方财政,他便能自己给军队发粮发饷。

那你说地方军队,到时候是感激地方官,还是感激你中央朝廷呢?

那当然是谁给他饭吃,他为谁卖命了。

所以,只要把财政大权与军权严格区分开来。

地方都督,其实是很难形成割据势力的。

根本用不着搞几年一换的任期制度。

其实李翊对权力的控制一直都很强。

关于对全国军队的控制,他认为只要做到一下三点。

那么控制军队便不是难事。

其一,

控制军队的后勤。

控制住军队的后勤,就等于控制军队的命脉。

其二,把握军队的人事任命权。

总而言之,你必须是军队的总司令。

但是军队的副司令,参谋长,

以及下面的各级军长等重要的职位都是必须要中央任命的。

总司令没有任命权,这个权力可以一直往下卡。

一直卡到旅长,团长,营长等等。

其三,

便是像李翊现在这样,把军队分成好几个军区。

这样分出来,就算有一个失控了,也没什么好怕的。

可以调动其他军区的军队过去镇压叛乱。

七大军区既定,众人目光皆聚焦于李翊。

待他揭晓大家伙最为关心的都督人选。

首相陈登轻抚茶盏,率先发问:

“七督人选关乎社稷安危,不知子玉心中可有成算?”

李翊从容展卷:

“雍凉都督一职,诸葛孔明本就在此地抚镇。”

“前又有抵御魏兵之功,我以为短时间不宜大改动,以便为此关中局势稳定。”

“所以仍留诸葛孔明续任,不知诸公可有异议否?”

让诸葛亮继续当雍凉都督,是朝廷最初的既定方略。

这也在众人的意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