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安排以后,有政治敏锐嗅觉的人都能察觉到。
老李这还是想照顾河北人啊。
其明显把全国主要军事力量交给了北方人。
古代嘛,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谁掌握军队,谁就掌握话语权。
所以当北方人手握重兵后,其在全国的地位自然是非常高的。
当然,人老李也有理由说的。
我把军队留在北方,要不要防游牧?
鲜卑那么一大坨搁在地图北方,我不得留重兵守啊?
辽东周围高句骊、扶余、沃沮等一堆彪悍的东北人,我该不该留重兵?
河北是京兆的战略缓冲带,有着拱卫京师的战略地位。
那我该不该在这里留重兵?
当然了,从现实角度讲。
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北方远比南方发达。
要不然,李翊也不会给江南都督下达的指示是,着重开发南方了。
李翊只打算给江南,留一些供他们开发土地,打打山越的兵力。
主力还是留在北方。
不然荆扬二州合并,靠着长江天险,兵权稍微重一点。
就容易在南方形成割据。
尤其两个藩王也封在了江南。
李翊不打算给江南留重兵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如此既照顾了北方的老兄弟,又压制了南方不安分的势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至于凉州都督,或者说雍凉都督。
其主要掌管的还是凉州军与关中军。
辖区就是凉州、关中一带,以及雍州西部。
职能方面,当然主要还是为了防范蜀魏的侵略了。
但李翊下达的另一个指示是镇抚羌胡。
维护丝绸之路,屏障关中。
言外之意,他没将魏国太放在眼里。
也不打算在关中给更多的兵马。
理由也很简单,关中贫瘠,而且民族矛盾尖锐。
为了最大节省成本,李翊会缩减关中的军费开支。
这时候远在长安的诸葛亮可能就有话说了,你缩减关中的军费开支。
我怎么抵御蜀魏的侵略?
李翊给出的解决办法也说得很清楚了,那就是——
“维护丝绸之路,屏障关中。”
孔明你擅长屯田,又懂经济。
既然能把交州那种瘴疠之地开发好,那肯定也能搞好丝绸之路。
你要自己努力,实现自给自足。
不要抱怨国家不照顾你,国家的钱另有大用。
你得为大局考虑,要多努力奋斗。
大意就是如此。
至于掌管辽东军的辽东都督
辖区主要为辽东、乐浪等东北边疆。
职能就简单多了。
就是震慑高句丽、扶余,负责经营东北。
而京兆都督
所掌管的京军,主要就是长安及三辅地区。
其职能就是护卫西都长安,拱卫皇室宗庙。
未央宫西暖阁内炭火愈旺,却压不住满堂公卿额间细汗。
李翊方才提出的七大军区制,引得四座骇然。
关羽丹凤眼骤睁,他伸手捋着长髯:
“……翊公此议,虽解燃眉之急,却恐养虎为患!”
“昔后汉州牧之乱,皆因地方兵权过重。”
“若都督大权独揽,他日朝廷有变,岂非重现战国割据之祸?”
张飞虬髯抖动,瓮声道:
“……二哥所言极是!”
“俺虽粗莽,也知边将拥兵之害!”
“似这般划分军区,我京师强势,尚可加以制衡。”
“若是朝野震荡,将为之奈何。”
李翊闻言,不慌不忙,执笔毫在舆图上勾画。
又将笔锋一折,分作两段:
“……云长所虑极是。”
“故都督之制,当如放鸢——”
“纵其翱翔,线握中枢。”
遂命侍从展开七卷章程。
“以监军御史直奏中枢。”
又展次卷,“每军设监军使,持铜鱼符。”
“军饷粮草皆需双符契合。”
“监军密奏直达天听,都督不得预闻。”
令人意外的是,李翊制衡都督搞得是监军制。
而并不是采取轮换制。
即当几年的河北都督,然后又跑去当江南都督。
李翊是反对这种做法的,
因为他认为这样搞,很容易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情况。
这会极大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人迹关系本来就需要一点点建立和积累。
如果就为了防止地方将领拥兵自重,通过大量轮换,来防止其积累人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