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陆伯言火烧藤甲军,司马懿惨败陈仓(2 / 7)

“然破藤甲军非独恃勇力,更需智谋。”

说着,他目光转向陆逊:“

伯言既献此策,可愿亲往破敌?”

陆逊整衣正冠,躬身道:

“逊蒙李相爷知遇之恩,陛下厚待,常思报效。”

“今能为国家效力,荣幸之至。”

“愿领兵往破蛮兵!”

诸葛亮大喜,即拨精兵五千与陆逊。

令马岱、庞德副之。

又嘱咐道:“藤甲坚韧,刀箭难入。”

“伯言需以智取,不可力敌。”

陆逊拜谢:

“谨遵都督教诲,逊已有破敌之策。”

魏延见状,诸葛亮任用马岱、庞德。

对他这个新来的却不重用,笃定诸葛亮故意为之,是轻慢自己。

遂面有怏怏之色。

诸葛亮心思敏锐,察觉到了,抚其背曰:

“……文长勿忧。”

“陈仓乃必争之地,司马懿亲率大军来攻,正需汝这般猛将助我守城。”

“来日与魏军决战,尚需汝冲锋陷阵。”

诸葛亮之所以重用马岱、庞德、陆逊三人,也是出于政治考量。

江南新定,李翊提拔起陆逊为首的大族,本就是为了安抚江南人。

如今又是他保举其来关中前线的,诸葛亮焉有不重用之理?

而马岱、庞德则是前雍凉都督马超的旧部。

对待这些老臣,诸葛亮需要采用宽厚的态度,才好让他们尽心竭力为自己办事。

至于魏延,

诸葛亮与他接触时间虽然不长,但发现这人脑子不太好使。

有些冲动,经常跟同事吵架。

诸葛亮哪敢将他单独外派出去?

还是将他单独留在身边,自己时时监护着,这才放心。

听完诸葛亮的解释,魏延这才释然,抱拳道:

“延愿随都督守城,必教司马懿不得越雷池一步!”

陆逊领了诸葛亮将令,率五千精兵星夜兼程,赶至渭水北岸。

登高望远,但见蛮兵营寨连绵,藤甲映日生辉。

陆逊谓手下诸将道:

“蛮兵虽勇,然无谋略。”

“吾欲骄其心,徐徐诱之,方可破敌。”

遂唤马岱近前,吩咐道:

“将军可引一千兵马,前去挑战。”

“许败不许胜,败后望插白旗之营寨退却。”

又唤庞德近前,吩咐道:

“将军伏于林中,多设旌旗以为疑兵。

马岱领命而去。

这边兀突骨正与部下商议军情,对众俘主道:

“司马丞相常言,诸葛亮多用巧计。”

“凡到之处,俱是埋伏。”

“今后交战,但见山谷林木茂盛处,切不可轻进。”

第一俘主答曰:

“……大王明鉴。”

“我等自入中原,已知中国人多行诡计。”

“愿依大王号令,我等在前厮杀,大王在后指挥。”

正议间,忽探马来报:

“汉兵在渭水北岸立下营寨。”

兀突骨即差二俘长引两千藤甲军渡河挑战。

马岱依计出迎,战不数合,佯败而走。

蛮兵恐有埋伏,不敢穷追,收兵回营。

兀突骨闻报,颔首道:

“谨慎无大错。”

次日,马岱又于十里外立寨。

蛮兵再渡河来战,马岱略战即走,蛮兵追杀十余里。

见四下无事,遂占了汉寨屯住。

二俘长喜报兀突骨:

“汉军连败,已丧胆矣!”

由于南中蛮人不了解中原的“政治体制”。

故只有魏军高层,称呼汉军为齐军。

蛮兵则把中国人统称为汉人。

对中国来的兵,自然也统称为汉军。

兀突骨亲往察看,果见汉兵弃甲曳兵而走,沿途俱是辎重。

然兀突骨牢记司马懿的叮嘱,仍然保持谨慎态度,下令道:

“逢林莫入,遇谷慎行。”

如是数日,马岱连败七阵,弃五座营寨。

蛮兵节节进逼,已离渭水百余里。

这日,马岱败退至一山谷前。

兀突骨勒马观之,但见谷中林木茂盛,疑有伏兵。

正犹豫间,忽见林中旌旗招展,隐约似有伏兵。

兀突骨令蜀中文人观之,蜀人远望片刻,回报道:

“林中确有旌旗,然不见人影。”

兀突骨大笑曰:

“此必陆逊疑兵之计!汉军已计穷矣!”

遂对众将道:

“我军连日大胜,夺寨斩将,汉兵胆破。”

“今当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