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岁月使李相变老了,可这天下却不允(3 / 6)

“何人?”

“孙权幼女孙鲁班。”

刘琰伏地叩首,“此女虽稚龄,然系孙权嫡血。”

“孙氏毕竟与刘氏有着血海深仇,臣恐养虎为患……”

“荒谬!”

关羽声如洪钟,震得梁尘簌落。

“十岁女童,能成甚患?”

“汝此言,绝非君子所为!”

刘琰眉头蹙起,向刘备深深一揖:

“臣只奏闻圣听。”

“纵有万死,亦遵陛下圣裁。”

关羽闷哼一声,向前踏出一步:

“陛下!女童何罪?”

“若陛下不弃,臣愿收养教导。”

“必使其明礼知义,长为汉室子民。”

刘备凝视群臣,旋即轻笑一声:

“朕岂是戕害孩童之暴君?”

“既然云长愿负此任,便赐汝为义女,好生教养。”

“勿使其将来误入歧途。”

“臣,遵旨。”

关羽躬身领命。

刘备起身,幽幽道:

“南征之役,耗尽四海之力。”

“然江南既定,战事总算告一段落。”

天子声音渐沉,“诸卿皆劳苦功高,今日……便退朝罢。”

暮色透过雕花长窗,殿外传来黄门侍郎清亮的报时声。

李翊正踩着满地落叶走出端门。

相府的青绸马车在暮色中静候。

老仆见他眉间深锁,不敢多言,只默默打起车帘。

回到相府时,但见仆役们忙着悬挂彩灯笼。

管家正指挥小厮擦拭廊下青铜兽炉,见首相归来,忙迎上来笑道:

“已按往年惯例预备寿宴,蜀锦百匹明日就能送到。”

李翊蹙眉环视:

“这是作甚?”

珠帘轻响,三位夫人相携而出。

袁莹捧着账册嗔道:

“相爷真是贵人多忘事,再过七日便是您五十整寿了。”

甄宓身后侍女捧着摞拜帖,柔声补充:

“京中三公九卿皆递了拜帖。”

“此外,还有青徐刺史、荆州别驾等外郡官员,都已抵达洛阳……”

首相闻言拂袖,挥手道:

“全部退回!寿宴一概从简。”

此言一出,满院仆役顿时僵立。

老管家捧着彩灯怔在原地,灯笼上“寿比南山”的金字在风中轻颤。

糜贞急步上前:

“相爷!五十整寿非同小可,您这是?”

李翊摇手指向东南方向,“江南饿殍未收,并州饥荒又起。”

“如今国库吃紧,陛下已减膳撤乐。”

“我等岂能锦衣玉食作寿?”

袁莹轻触堆满拜帖的檀木盘,担忧说道:

“只是诸多朝臣已经准备了贺礼拜帖,现在推辞,恐得罪人。”

“便说老夫染恙。”

李翊解下腰间玉带掷于案上,“取寻常葛布袍来。”

“寿宴只设家宴,不准收受任何贺礼。”

以前人们是没有过生日的习惯的。

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才渐渐有过生日的习俗。

但这时候,仍是以贵族居多。

毕竟那个年代,连吃饭都吃不饱。

谁关心过不过生日?

糜贞见着李翊如此,眼里满是心疼:

“可五十寿辰,人生只有一次。”

“莫非过了五十便不过了?”

李翊弯唇轻笑,眼角皱纹如刀刻般深刻。

“待天下仓廪充实,百姓安居。”

“届时六十大寿,再与夫人共醉三日不迟。”

暮色渐浓,老仆默默撤下彩绸。

甄宓忽然俯身拾起地上拜帖,见最底下压着张粗纸——

竟是洛口仓吏所呈的每日放粮记录。

她抬头时,正见丈夫站在廊下仰望星空,葛布袍袖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摆饭吧。”

宰相忽然转身,语气温和下来。

“今日朝会上,云长收养了孙氏孤女……”

“倒让为夫想起当年徐州逃亡时,捡到的那碗粟米饭。”

“呵呵,现在想起来,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烛火摇曳中,家宴摆开。

仅四菜一汤,却比任何盛宴更显珍贵。

夜风穿过相府庭院,将那些未悬挂的彩灯吹得轻轻滚动,

如同天下未安的魂魄,在汉室重兴的第一秋夜里徘徊不去。

……

更深露重,相府门前石狮忽然被火把映亮。

当值的门房揉着惺忪睡眼推开侧门,惊见天子披着玄色斗篷独立阶前。

身后仅跟着两名便装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