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八年七月末,洛阳城中暑气渐盛。
这一日,汉帝刘备于未央宫设朝议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
殿外蝉鸣聒噪,殿内却是一片肃穆。
忽有边关急报送入,近臣手持竹简快步上前,跪伏于地奏道:
“启禀陛下,边关急报!”
“曹魏命太尉司马懿假节,率大军八万余,自汉中出兵北伐。”
“以南蛮洞主兀突骨为先锋,已入我境!”
刘备闻言,面色骤变,大呼:
“魏贼必是知我汉军正在南征,故欲此时北上作乱。”
“欲为吴狗张目也!”
殿中文武无不色变,窃窃私语之声四起。
“司马懿此来,必是为策应东吴。”
刘备沉声道,目光扫过群臣。
“谁可为将,以退魏兵?”
司徒王朗出列,拱手道:
“陛下,骠骑将军马超现屯驻关中,勇略过人,可付以大任。”
李翊却上前一步,高声道:
“不可!马超虽有勇略,然司马懿足智多谋,深通韧略。”
“且我大汉主力皆在南征孙吴,关中兵马不足五万。”
“马超绝非司马懿敌手,臣请另择贤明。”
刘备听罢,抚须而笑:
“……李相多虑矣。”
“司马懿远自蜀地而来,师老兵疲,岂能长久?”
“况马超乃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自幼从父学习韬略,深通兵法。”
“关中虽兵少,然据险而守,更占优势。”
“司马懿断难威胁关中。”
李翊见刘备心意已决,只得退下,不再复言。
刘备当即命人取来笔墨,亲自书写诏书:
“着骠骑将军马超即刻统领关西诸路军马,步骑五万,迎击司马懿!”
诏书星夜发往长安,不一日便至马超手中。
此时司马懿大军已出汉中,沿褒斜道北上。
行军途中,司马懿立于战车之上,眺望北方群山。
对身旁参军张翼道:
“此番北伐,意在牵制齐军主力,使孙权得以喘息。”
“然若能趁势夺取关中,则是大善。”
张翼拱手道:
“……太尉神机妙算。”
“只是马超骁勇,不可轻敌。”
司马懿冷笑一声:
“马超匹夫之勇,何足道哉?吾已有计破之。”
原来司马懿南征归来时,收服了大量蛮兵。
这些蛮人骁勇善战,悍不畏死。
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脑子单纯,很容易被忽悠,被骗。
司马懿通过威逼利诱,收买他们的洞主,以此来换取蛮兵作战。
从本心上讲,如果能流蛮人的血的话,司马懿是不想流蜀中人的血的。
而其中,尤以兀突骨所率蛮兵最为精锐。
这些蛮兵身披藤甲,刀箭难入,作战凶猛异常。
司马懿特意以兀突骨为先锋,欲以此奇兵制胜。
数日后,司马懿大军抵达潼关外三十里处。
邓艾进言曰:
“可先下定寨栅,然后攻关未迟。”
司马懿颔首,当即下令:
“伐木立栅,分作三寨!”
“左寨邓艾,右寨马忠,吾自居中寨。”
魏军连夜砍伐树木,立起排栅,三座营寨很快拔地而起。
司马懿坐镇中军大帐,召诸将议事。
“明日攻关,当以蛮兵为先。”
司马懿手指地图,开始进行战略部署。
“兀突骨率本部蛮兵正面佯攻,邓艾从左翼迂回,马忠自右翼包抄。”
“三路并进,必破潼关!”
众将齐声应诺。
翌日清晨,司马懿亲率大军直叩潼关。
不料刚出营寨不远,前方斥候飞马来报:
“禀太尉,前方发现汉人军马。”
“不过看服饰,似是西凉军马,已列阵以待!”
司马懿眉头一皱:
“此必是马超所部,只是他竟敢出关迎战?”
于是,当即传令全军列阵。
两军于潼关外十里处的平野上相遇,各自摆开阵势。
司马懿在门旗下远眺西凉军阵,只见旌旗猎猎,刀枪如林。
西凉兵个个虎背熊腰,目露凶光,果然是天下精锐。
再观阵前将领,
当中一人白袍银铠,面如傅粉,唇若抹朱。
腰细膀宽,手执一杆亮银枪,正是马超。
左侧庞德,右侧马岱,皆是一时猛将。
司马懿心中暗惊,面上却不露分毫,自纵马出阵,高声道:
“马孟起!今见吾大兵到此,何不早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