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李相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到底还想(4 / 7)

李翊在旁侧接话道:

“臣命人于太行、王屋二山伐木,顺黄河漂流而下。”

“又在洛阳设百座窑厂,日夜烧制铁钉、铜环等物。”

马钧补充说道:

“最、最难的是楼船部分。”

“臣试验七次,才找到合适的榫卯结构。”

说着引刘备看角落里一堆报废的模型。

刘备细看那些失败品,有的倾覆,有的开裂。

唯有最新一个却完美无瑕。

不禁赞道:

“建造之事,非朕所长。”

“但朕却明白,精益求精,方成大事。”

“马卿用心良苦也!”

马钧突然跪下:

“臣不敢居功!若无相爷允准试错,拨付钱粮。”

“臣纵有百般想法,亦难实现。”

“去岁试验水密舱时,连败十二次,耗费巨万,相爷从未责备……”

李翊摆手打断道:

“德衡何必妄自菲薄?”

“陛下明鉴,昔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方灭强吴。”

“今我大汉欲一统天下,岂能吝啬研发之资?”

刘备闻言大悦:

“善!子玉此言甚合朕意。”

“马卿,这些年来你造舰有功,朕封你为关内侯。”

“赐金百斤,帛千匹!”

马钧呆立当场,忽然泪流满面:

“臣……臣……”

竟说不出完整句子,只是不住地叩首。

李翊笑着解释:

“德衡平日与工匠同吃同住,三年未曾归家。”

“其妻曾来信责备,他却道‘舰不成,何以家为’。”

刘备愈发感动,亲手扶起马钧:

“马卿真乃国士也!”

“朕再赐你宅第一座,接你南阳家眷来京团聚。”

马钧更加感动,再次顿首谢恩。

离了造船厂,夜色已深。

刘备在御辇中感慨:

“朕向以为子玉长于政事,不料识人用人之能亦如此出众。”

“马钧这般人才,若非子玉慧眼,岂非埋没民间?”

李翊骑马随行,谦道:

“陛下过誉。”

“臣不过遵陛下‘唯才是举’之训耳。”

“今伐吴在即,正需集天下英才而用之。”

刘备忽问:

“子玉当初怎知马钧能担此重任?”

李翊沉吟半晌,答道:

“臣观其改良织机时,不循旧法,另辟蹊径。”

“更难得的是,他甘坐冷板凳三年,终于突破。”

“此等心性,正是研发之本。

“妙哉!”

刘备拍案,“朕闻昔日秦用商鞅,汉用张良,皆因用人者能容人所不能。”

“今子玉用马钧,亦如是也!”

正说着,忽见洛阳城头灯火如昼。

李翊笑道:

“陛下请看,这万家灯火中,不知还有多少马钧这般人才,待陛下发掘。”

提到“人才”二字,刘备忽想起来一件事。

“朕观今年寒门子弟较往年多了三成,子玉暗中使力了?”

李翊捻须微笑:

“臣不过将孝廉的寒门名额从三人增至五人。”

“各郡守心照不宣,皆知陛下重寒门之意。”

“……嗯,善。”

刘备颔首,笑道:

“这便是子玉你常说的温水煮蛙之策罢?”

“不过……”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玩味。

“子玉这也是在试探这些世家的底线吧?”

李翊乃压低声音道:

“陛下明察秋毫。”

“自光武中兴以来,世家大族把持选官二百载。”

“今臣每郡多取二人,他们尚可忍耐。”

“若骤然推行科举……还是容易引得狗急跳墙。”

“是也,当初子玉你提出举孝廉名额中,必须有三名寒门人选时,就招来了不少反对之声。”

“我知你推行此策,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

刘备接话,目光变得深远。

“当年王莽改制,败就败在操之过急。”

“不过子玉向来深谋远虑,想必已有全盘计划?”

李翊点了点头,有条不紊地向刘备解释:“

“臣请陛下观此图。”

说着,李翊从怀里取出一卷帛书。

刘备俯身看去,见是一幅大汉疆域图。

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学堂、纸坊的位置。

北至幽州,南抵交趾,竟有数百处之多。

这便是李翊这几年的工作成果。

李翊指着图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