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李相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到底还想(3 / 7)

水军不一定指挥得动。

刘备借着这个机会,既是加权,也是削权。

而这,显然是冲着淮南军去的。

李翊闻言,沉吟半晌,旋即躬身谢恩。

刘备颔首,又吩咐道:

“另赏徐晃、张郃、张辽、孙礼各黄金百两,锦缎五十匹。”

“命工部加紧建造战船,务必在开春前完成四千五百艘之数!”

“臣,领旨!”

李翊郑重下拜,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神色。

他望向东南方向,仿佛已经看到来年春天,千帆竞发的壮观景象。

暮色渐沉,黄河上的战船演练已毕。

刘备正欲起驾回宫,李翊却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且慢,臣请陛下移驾一观造船之所。”

“战船虽好,然造船之人更值一见。”

“哦?”

刘备眉梢一挑,打趣道:

“莫非这巨舰非天工,竟有巧匠能为之?”

“……哈哈哈。”

李翊听到这话,也忍不住笑道:

“陛下随臣来便知。”

一行人离开港口,沿泥泞小道行不过二里,忽见山谷中灯火通明。

数百座工棚依山而建,绵延数里,锤凿之声不绝于耳。

山谷中央,十数艘半成战船如巨兽匍匐,工匠如蚁附其上。

“唔……”

刘备瞪大眼睛,“竟有如此规模的船厂!”

李翊指向最高处一座青砖建筑。

“那里是将作监所在,主持者姓马名钧,字德衡,南阳人士。”

“此人虽口不能言,然心思精巧,古之公输般不过如是。”

马钧是曹魏时期著名的发明家。

李翊也是慧眼识珠,将之给提拔了起来。

给予了其充分的信任,命他全权负责战船的监造。

正说着,一个瘦小身影从工棚中钻出,跌跌撞撞跑来。

那人约莫三十五六岁,粗布短打沾满木屑,脸上满是烟灰,唯有一双眼睛亮得惊人。

“相、相爷!”

马钧跑到近前,才惊见刘备冕服,顿时手足无措,扑通跪倒。

“微臣不知陛下驾到,罪该万死!”

刘备见他说话结巴,举止笨拙,与想象中大匠形象相去甚远,不禁莞尔:

“马卿平身。”

“朕闻卿造舰有功,特来一观。”

马钧却不起身,反而以头抢地。

“臣、臣有罪!”

“新式轮桨昨日试水又、又断了三根……”

李翊笑着扶他:

“德衡何必惶恐?试错本是常理。”

“前日不是已解决轴承过热之弊了么?”

马钧这才抬头,眼中闪着感激的泪光。

“多、多亏相爷从中帮衬,否则小人断不能将之完成。”

刘备见二人对答,心中称奇,问道:

“子玉与马卿似有旧谊?”

李翊答道:

“旧谊倒也谈不上,只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德衡改良织机,使仿制效率倍增。”

“其人虽拙于言辞,然每有巧思。”

“故臣调入将作监,专司军械改良。”

随着李翊身上繁重的政务增多,他已经没什么精力放在研究发明上了。

不过他依然乐衷于提拔有想法、有创意的年轻人。

鼓励发明创造,提高生产力。

马钧大声说道:

“若非相爷提携,臣不过一介木匠。”

“安能……安能……”

说到此处,竟哽咽不能言。

士为知己者死。

马钧虽不善言辞,但他知道李翊是他的贵人。

如果不是相爷的赏识,予以了其充分的信任与耐心,他便不可能有今天。

造舰之初,其实也不是很顺利,屡屡失败。

但这期间,李翊情愿在内阁里待着,也绝对不派人去催。

这么通情达理的甲方,古今难觅。

马钧才得以将新式造船建造出来。

刘备动容,温言道:

“马卿且引朕一观这造船之所。”

马钧忙不迭起身引路。

进入最大的一座工棚,只见中央架着一艘半成战船龙骨。

长约八十步,曲线优美如鱼。

数十工匠正在安装肋材,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

“陛下请看。”

马钧一谈及本业,口齿竟伶俐起来。

“此舰采用‘分段合拢’法,先造龙骨,再装肋材,最后外包木板。”

“比之整木雕凿,省时过半。”

刘备抚过光滑的船体,问道:

“如此大木,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