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李相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你到底还想(1 / 7)

冬末春初,洛阳城外的官道上积雪初融。

马蹄踏过泥泞的道路,溅起细碎的水花。

刘备裹紧狐裘大氅,望着远处黄河上升腾的雾气。

眉宇间既有帝王的威严,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陛下,前面便是平津港了。”

内阁首相李翊轻夹马腹,与刘备并辔而行。

李翊的三绺长须随风轻拂,一袭紫袍玉带在雪地里格外醒目。

刘备微微颔首,目光投向远处隐约可见的帆影:

“子玉,朕昨夜翻阅水军奏报,仍觉心中不安。”

“若论马上功夫,我汉军绝不输给任何人。”

“可水上作战,并非汉军所长。”

“朕担心,仅靠淮南水军,是否具备灭吴的实力。”

打赢吴军不难,但想要灭掉吴国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虽然吴军对外作战十分拉胯,但吴军守家是相当强的。

最典型的例子并不是赤壁之战。

毕竟赤壁之战还可以推诿说是因为吴军有周瑜。

最典型的其实是永安之战。

当时晋国已经灭了蜀国,但由于先后经历了邓艾、钟会之乱,蜀地其实非常混乱。

所以彼时的吴主孙休就想浑水摸鱼。

派了三万吴军,围攻永安。

结果吴军从二月围攻到七月,不能攻克。

也许你会觉得古代攻城战本来就不好打,何况蜀地还有天险。

但当时蜀军只有几千人,守将也仅仅只是蜀汉的故巴东太守罗宪。

而吴军这边的将领是谁呢?

是陆抗!

三国大后期最强的武将之一。

由此便可以看出吴军对外作战有多拉胯。

结果没几年就爆发了赫赫有名的西陵之战。

当时吴军面对数倍于自己的三路晋军,硬生生打出了“延续国祚”的大胜。

彼时的晋朝虽然已经能拉出五十万大军了,但在水军方面依然不是吴军的对手。

齐汉虽然得益于李翊的善政,有一定的水军底子。

但肯定没法跟吴国全点水军军科相比的。

灭吴之役,前后动员超过六十万人次。

刘备肯定是要追求万无一失的。

如果失败了,那在他有生之年,肯定没办法发动第二场灭吴之战了。

“东吴水师纵横长江数十载,我军虽有三军之众,然水战终非所长。”

“现在于黄河畔训练水军,也不知来不来得及。”

李翊拱手道:

“……陛下勿忧。”

“自章武元年定都洛阳以来,臣便命人在黄河、淮水操练水军。”

“今平津港新造战船已成,请陛下一观,便知分晓。”

刘备从之,与李翊并行。

转过一道山梁,平津港豁然开朗。

只见黄河水面上桅杆如林,帆影遮天。

数百艘战船整齐排列,蔚为壮观。

岸边工匠往来如织,号子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

“这……”

刘备勒住马缰,眼中闪过惊诧之色,“竟有如此规模?”

李翊微微一笑,挥鞭指向港口中央一艘巨舰:

“陛下请看那艘‘汉威号’,此船长一百二十步,可载二千余人。”

“上构木城,筑起楼橹。”

“四面开门,船上可驰骋战马。”

“此乃将作大匠马钧与江南降将共同设计,堪称当世无双。”

刘备定睛望去,只见那巨舰巍峨如山。

船身涂着朱漆,画着各种奇珍猛兽,用来震慑江河之神。

甲板上建有双层城楼,箭垛密布,旌旗猎猎。

船首铸有青铜兽首,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光。

“善!大善!”

刘备不禁抚掌赞叹,“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也!”

“朕虽坐拥百万之众,然水军终不及东吴。”

“今见如此战船,方知子玉之良苦用心。”

早在建国称帝的时候,当时李翊便提出恢复平津港,在那里打造一支黄河水军。

当然,主要是修建战船。

此前说过,淮河流域的水系相当发达,是可以直达江南的。

这也是为什么东吴那么自信,敢把军科全点水军上的原因。

不是人家就打算困守一隅,是人家就算只用水军。

军事理论上,也是可以实现打到中原去的。

所以即便是黄河边上修建的战船,也是能够运到江南去的。

李翊提出这个方案后,刘备当时也没想那么多。

直接给他拨了一笔款,让他负责着手训练黄河水军一手。

没想到不到七年时间,舟楫之盛,已经远迈两汉之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