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六年,夏末。
洛阳皇宫,崇德殿。
晨曦初露,金銮殿上已列满文武百官。
刘备端坐皇位,冕旒垂珠后的目光扫过群臣,不怒自威。
“诸卿可有本奏?”
声音浑厚,回荡殿中。
短暂的寂静后,羊衜手持玉笏出列,躬身道:
“……臣有本奏。”
“闻朝廷意欲伐吴,臣以为不可。”
杜畿随即跟上:
“……臣附议。”
“如今天下初定,民生未复。”
“大动干戈,恐伤国本。”
一时间,七八位文臣纷纷出列反对。
刘备面色不改,手指轻叩案椅扶手,目光却飘向武将行列。
只见关羽丹凤眼微睁,红脸膛上闪过一丝不耐。
张飞虎须戟张,似要发作。
赵云虽神色平静,但已跃跃欲试。
“陛下!”
关羽终于跨步出列,声如洪钟,“孙吴据江东久矣,若不早图,必为后患!”
“臣请出兵,直取建业!”
张飞紧随其后,声震殿瓦:
“兄……陛下!”
“俺老张愿率精兵三万,定将那碧眼儿生擒来献!”
赵云亦拱手道:
“陛下,天下一统在即,岂可半途而废?”
“臣虽不才,愿为汉室效死力。”
三员虎将同时请命,朝堂为之一静。
刘备目光微转,瞥见李翊立于文官首位。
神色淡然,不发一言。
这位首相向来善于审时度势,此刻显然不愿卷入争端。
因为李翊虽然也支持伐吴,但他却清楚,以关张赵三员虎将在朝中的极高威望。
有他们出面,伐吴之事已是板上钉钉,他此刻根本没必要站出来得罪人。
羊衜等人见关张赵齐出,气势已馁三分。
杜畿仍硬着头皮谏道:
“三位将军忠勇可嘉,然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杜公此言差矣!”
关羽冷声打断,“孙氏割据江东,不服王化,岂非‘不得已’之时?”
张飞更是不耐烦地说道:
“此乃书生之见!”
“当年若非俺哥哥手提三尺剑,安有今日之大汉?”
“今天下尚未靖平,尔等便担心自己的身后之事,实在令人失望!”
张飞性子直,把实话说了出来。
朝中顿时有不少人,被戳中了痛点,面色大变。
“张……张将军,你、你可不要血口喷人。”
“俺喷你什么了?你们不就是怕伐吴之后,又会生出一些新贵,顶替你们的位置吗!”
“俺老张尚且看得明白,难道你们的托辞还能瞒过天下人吗!”
眼看争论愈演愈烈,刘备终于抬手:
“诸卿且住,听朕一言。”
殿内顿时肃静。
刘备缓缓起身,冕旒珠玉轻响。
“伐吴之事,是朕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
“如今,朕意已决,诸公不必再议。”
短短几个字,却掷地有声。
羊衜等人面色灰败,却不敢再言。
刘备目光转向太史慈:
“子义,卿掌兵部,伐吴筹备事宜,由卿总揽。”
“待内阁拟定方略之后,再报朕来定夺。”
太史慈持笏出列,躬身答:
“臣领旨。”
朝会散去,百官鱼贯而出。
刘琰拉住羊衜衣袖,低声道:
“羊兄,情况不太对啊。”
“前几日,陛下明明对伐吴之事兴致不高。”
“如今态度突变,必是关张赵三人私下里入宫,密谈所致!”
羊衜眉头皱起,捻须沉吟道:
“三将功高,陛下素来倚重。”
“若他们联名请战,也不怪陛下态度转变。”
众人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这肯定是几个权臣私下里逼宫,才让刘备转变伐吴态度的。
“不行!”
刘琰咬咬牙,“伐吴若成,必多新贵。”
“届时我等在朝中地位……”
话未说完,但众人都已明其意。
荀谌主动提议道:
“不如联名求见陛下,再做劝谏如何?”
众人称善,遂联袂前往后宫。
此时刘备正在清凉殿批阅奏章。
宦侍轻声禀报:
“陛下,刘琰、羊衜等十余位大人求见。”
刘备眉梢微挑,搁下笔毫:
“宣。”
殿门开处,只见刘琰等人鱼贯而入。
未及行礼,已齐刷刷跪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