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难道朕又薄待了永儿不曾?”
“朕让诸葛子瑜去当鲁国相,其弟诸葛均去当梁国相。”
“本意,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知人善任,将国家给治理好。”
“说到底还是用人,善用人才,这才是治国之道啊。”
话音未落,忽见前方尘土飞扬,一队仪仗缓缓而来。
为首少年身着墨色王袍,头戴远游冠,面容稚嫩却神色沉稳。
正是梁王刘理。
他身后跟着国相诸葛均、骑都尉诸葛恪等一众梁国官员。
距离銮驾尚有百步,刘理便已下车,整理衣冠后稳步前行。
至五十步时,他率众跪拜:
“儿臣刘理,恭迎父皇圣驾!梁国百官恭祝陛下万岁!”
刘备下车,亲手扶起刘理:
“平身。”
刘理起身后,不急着与父皇亲近。
而是先向李翊、赵云深施一礼:
“甥儿拜见姨父,拜见赵叔父。”
李翊连忙还礼:
“殿下折煞老臣了,不敢当,不敢当。”
刘备下车,亲手扶起刘理:“平身。“
赵云也抱拳道:
“殿下如此多礼,末将愧不敢当。”
刘备眼中闪过满意之色,拍了拍刘理肩膀:
“理儿长高了。”
刘理恭敬答道:
“儿臣日日思念父皇,恨不能长伴膝下。”
“今见父皇龙体康健,儿臣不胜欣喜。”
接驾仪式安排得井井有条。
刘理亲自引导銮驾入城,沿途百姓夹道欢呼,秩序井然。
入城后,街道整洁,市集繁荣。
学堂中传出朗朗读书声,武场上士兵操练呼喝声震天。
行宫内,刘备端坐主位,看着下方年仅十四却举止得体的幼子。
心中越发欣慰,忍不住出言赞叹:
“理儿,你把梁国治理得如此之好,朕心甚慰。”
刘理拱手答道:
“儿臣年幼无知,全赖国相诸葛子然等贤臣辅佐。”
“儿臣不过是向诸位大贤学了点皮毛教益。”
“与父皇治理天下相比,儿臣还差得远呢。”
刘备龙颜大悦:
“好!不居功,不自傲,方是朕的好儿子!”
转头对侍从道,“取朕那套白玉来,赐予梁王。“
刘理连忙跪下,顿首道:
“儿臣断不敢受此玉。”
“治理封国乃儿臣本分,今不过屡行本职,还得有赏。”
“父皇乃是圣主明君,万不可乱了赏罚分明之度。”
“儿臣无功,断不敢受此禄”
刘备闻言大笑道:
“父赐子受,天经地义,何必推辞?”
刘理仍坚持道:
“孔子云‘克己复礼为仁’。”
“儿臣若因尽本分而受赏,恐有违圣人之教。”
刘备越发欢喜:
“那再加西域进贡的夜明珠十颗,骏马五匹。”
刘理第三次叩首:
“父皇厚爱,儿臣心领。”
“然梁国百姓方经战乱,儿臣愿将这些赏赐转赠穷苦百姓,以显父皇仁德。”
李翊见状,出列劝道:
“殿下,《礼记》有云‘长者赐,不敢辞’。”
“陛下厚爱,殿下三辞三让,已尽礼数。”
“不如受之?”
刘理这才恭敬叩首:
“既如此,儿臣谢父皇恩典。”
“儿臣必当善用这些赏赐,不负父皇期望。”
刘备欣慰点头:
“理儿年纪轻轻,便有如此胸襟,实属难得。”
他环视众臣,“朕观梁国治理有方,当为诸国表率。”
“子玉,回京后拟旨嘉奖梁国百官。”
李翊拱手应诺,“臣遵旨。”
待酒过三巡之后,
刘备放下酒樽,目光灼灼地望向幼子。
“理儿,朕刚从鲁国过来。”
刘备声音不轻不重,却让整个宴厅安静下来。
“两地所得朝廷援助相当,为何梁国治理得如此出色?远胜鲁国。”
“你且细细道来。”
刘理放下筷子,恭敬起身:
“回父皇,儿臣不过是铭记父皇‘为政在人’的教诲,善用了几位贤才罢了。”
他转向厅中众臣,一一让他们露脸。
“若无这些股肱之臣,儿臣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有今日局面。”
刘备环视厅内,这才注意到许多陌生面孔。
原本他给刘理配备的老臣,竟有大半不在席上。
他眉头微蹙,旋即舒展——
毕竟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