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龙生龙,凤生凤,刘备哪个儿子会打(3 / 8)

“子玉以为如何?”

李翊沉吟道:

“鲁国地处中原,本应富庶。”

“如今虽见恢复,但距昔日繁荣尚远。”

“尤其……”

他看了刘永一眼,“作为孔子故里,文教之事似乎未见特别建树。”

言外之意,只是对刘永在教育事业方面搞得不好表示不满。

毕竟李翊执政以来,一直在倡导教育,鼓励兴办学校。

为的就是打好民间基础。

命令一下,哪个地方官员不是立马响应朝廷号召?

大肆兴办私塾、学校。

而鲁国这个地方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又有王子坐镇,按理说得到的国家补贴要远比其他郡县要多。

但这里的教育却十分落后。

沿途走来,几乎没看见几所私塾、学校。

刘备眼中精光一闪,沉声道:

“永儿,李相所言极是。”

“鲁地乃圣人之乡,当为天下文教表率。”

“朕观城中书声寥寥,何也?”

刘永额头见汗,支支吾吾答道:

“儿臣……儿臣注重农桑,文教之事确有疏忽。”

“糊涂!”

刘备拍案而起,“农桑固本,文教铸魂!”

“李相在洛阳大兴学校,各州郡纷纷效仿。”

“你这圣人之乡反倒落后,成何体统?!”

堂内鸦雀无声。

平日他们面对刘永时,无不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

但今天见到真龙天子,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威严。

刘永被唬得跪伏在地,顿首道:

“儿臣知错,定当整改。”

刘备环视一眼堂内诸臣,长叹一声,语气稍缓:

“起来吧。”

刘永毕竟是一国之主,刘备也不想让儿子在众人面前太过折损面子。

“你年纪尚轻,有疏漏在所难免。”

“但记住,治国如烹小鲜,需文武并举,刚柔相济。”

他转向诸葛瑾,“子瑜,你为鲁国相,当多加辅佐。”

“用心教导才是。”

诸葛瑾连忙应诺:

“臣定当竭尽全力。”

宴会散后,夜深人静时。

刘备独坐行宫庭院。

月光如水,洒在他斑白的鬓角上。

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他头也不回:

“永儿,这么晚了还不歇息?”

刘永捧着茶盏走近:

“父皇日理万机,儿臣特来奉茶。”

刘备接过茶盏,示意他坐下:

“白日里朕话说得重了,你可怨朕?”

“儿臣不敢。”

刘永低头,“父皇教诲,句句金玉。”

“那便好。”

刘备啜了口茶,语重心长地说道:

“永儿,你可知朕为何能三兴汉室?”

刘永摇头。

“非朕一人之力也。”

刘备目光悠远,“云长、益德、子玉、子龙……皆是肱骨之臣。”

“若无他们,朕纵有冲天之志,亦难成大事。”

他突然咳嗽起来,茶盏中的水面荡起涟漪。

刘永连忙为父亲抚背,“父皇保重龙体。”

刘备摆了摆手,表示无碍。

“朕老了,这是自然之理。”

“正因如此,才更需你等与老臣们和睦相处。”

他握住刘永的手,“记住,为君者,当知人善任。”

“李相老成谋国,子龙忠勇无双,他日……他日都是你们兄弟的倚仗。”

“只有善用他们,你们兄弟才能守护好高祖传下来的汉室江山。”

“父皇正是铭记此理,才得有今日天下。”

“我说的,你可都听明白了?”

刘备今年已是五十有八,两鬓霜白,额上皱纹如刀刻般深邃。

可唯有那双眼睛依然锐利如昔。

“儿臣……明白了。”

刘永作揖答道。

刘备转身欲走,又停住脚步:

“对了,你王弟刘理在梁国如何?”

刘永一怔,答曰:

“这……儿臣与王弟各守封地,少有往来。”

刘备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语重心长道: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朕还是那句话,朕虽然没有曹操、孙权那般多的宗室弟兄。”

“可却有着超乎宗室的手足兄弟情谊,若无他们,难有三兴伟业。”

“你的命已是极好,还有几个哥哥弟弟可以倚赖。”

“朕起兵之时,哪有这些?”

“朕希望你们……你们……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