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3 / 7)

蔗糖所得,因其色白如霜,故取名‘霜糖’。”

作为一个发明家,来到了交州,发现此地有着制糖的工业潜力后。

诸葛亮便已有了改良原来石蜜的想法了。

他一直视李翊为榜样。

想着,当初李翊以一手精盐制法,垄断市场,崛起于徐州。

如今,他又何尝不能发明白糖,崛起于交州呢?

张紘细细品味,感慨道:

“昔年石蜜已是珍品,价比黄金。”

“而今此霜糖却更胜一筹,若能行销天下,必获巨利!”

诸葛亮颔首,沉吟道:

“石蜜虽贵,但制法粗陋,甜味不纯。”

“吾在交州反复试验,终得此法。”

“可使蔗糖脱色提纯,成此上品。”

众人齐声赞叹:

“使君博学多才,竟连制糖之术亦能精研至此!”

“交州能得使君,实乃交州子民之福也。”

诸葛亮轻摇羽扇,笑道:

“治国之道,在于富民。”

“交州地广人稀,唯有兴工商,方能富庶。”

“吾欲广设糖坊,专产此霜糖。”

“然后销往蜀地、江东,乃至海外诸国,必能得获巨利。”

蒋琬点头称是,但又迟疑道:

“使君,此霜糖制法精妙。”

“可若贸然外传,恐被他人学去,反失其利。”

诸葛亮目视远方,缓缓道:

“……公琰所虑不无道理。”

“然精盐乃国之重器,关乎民生军需,故需封锁其技。”

“而霜糖不同,它终究是享乐之物。”

“即便泄露制法,亦无大碍。”

张紘在一旁不解地插嘴问道:

“使君何出此言?”

“若蜀地魏人亦能制作霜糖,岂非自断财路?”

诸葛亮微微一笑:

“子纲且细思——”

“霜糖虽可仿制,然其原料是甘蔗。”

“此物却唯我交州盛产。”

“即便蜀人学会制法,仍需从我交州购蔗。”

“若天下糖商皆赖我交州供料,则我握其命脉,随时可断其源。”

诸葛亮解释地很清楚了。

霜糖与精盐不同。

精盐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需要封锁技术。

但白糖它到底是贵族享乐之物,更多是一种消费品,没必要封锁技术。

何况我们要大力在交州铺设糖坊,就很难保证技术不被泄露。

毕竟这东西需要大规模生产,才能大量对外倾销。

当然最重要的是,白糖它的原料是甘蔗,而甘蔗的产地是我交州。

交州的甘蔗日照充足,糖分含量高。

即便蜀地魏人得到了制白糖的技术,也只能从我交州进口原料。

众人闻言,恍然大悟:

“使君之意,是先让蜀地糖业兴盛。”

“待其依赖我交州原料,再一举扼之?”

诸葛亮点了点头,唇角勾起一抹浅笑:

“正是。”

“吾欲使蜀地糖坊遍地,人人制糖。”

“待其糖业繁盛,再断其甘蔗供应,则蜀地经济必受重创。”

“届时,我交州糖业独大,蜀地财源尽握于我手。”

此前说过,甜食在古代极其昂贵,一般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

它不仅是食用的消费品,更是一种彰显身份的象征。

最重要的是,这玩意儿它一本万利。

一旦将白糖这种东西拿到市场上去,蜀地的商人肯定为之趋之若鹜。

到时候大家都会以为这是拿着麻袋捡钱。

可一旦蜀地真的大规模生产糖食后,

手握主要原料来源,布政交州的诸葛亮将之一停。

那蜀地人不傻眼了吗?

这个计划相当宏伟长远,诸葛亮为之也已经布局很久了。

众人听完诸葛亮的分析后,无不为之惊叹:

“使君此计,真乃以利诱之,以势制之!”

诸葛亮乃对张紘吩咐道:

“……既然计较已定。”

“子纲,吾欲遣你入蜀,组织工匠传授糖点制作之法。”

“不知你愿往否?”

张紘连连拱手,表示愿意去。

他敏锐地意识到诸葛亮正在酝酿一个相当宏伟了不起的计划。

而他张紘游历半生,也想成为这伟大计划的一份子。

也好青史留名。

诸葛亮弯唇笑道:

“善。”

“待蜀人学会制糖后,必大肆兴办糖坊。”

“然其甘蔗终究需从我交州购买。”

“待其糖业兴盛,我再断其原料,则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