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与张紘来到亭中。
远处港口帆影幢幢,商船往来如织,将交州特产运往四方。
“子纲,就在上月,蜀地又有使者来交州。”
“求购蔗糖百石。”
诸葛亮拿着竹简在手里晃了晃,好似炫耀一般讲给张紘听。
“此乃本月第三批求糖使者矣。”
“子纲以为曹丕为何如此嗜糖?”
张紘略作思索,答道:
“闻魏王宫中糖品不绝。”
“蜀主曹丕尤爱西国葡萄、甘蔗原汁、石蜜、饴糖等甜物。”
“日饮数升,此乃口腹之欲耳。”
“非仅如此。”
诸葛亮微微一笑,将糖块置于案上。
“来交州之前,亮夜观天象。”
“知南方有物可以兴邦。”
“今至交州,方知此物乃甘蔗也。”
园中芭蕉叶随风轻摆,远处传来码头劳工的号子声。
诸葛亮示意侍从取来地图,铺展于石案之上。
又唤张紘至近前,对他言道:
“子纲且看,交州地气湿热,适宜甘蔗生长。”
“自秦汉以来,此地糖业已有根基,只是未成气候。”
“交州本是瘴气之地,为历代君王所弃之。”
“然亮来交州数年,以为此地大有可为。”
他手指划过几处郡县。
“若能集民力广植甘蔗,建坊制糖,其利几何?”
诸葛亮有着非常开明的经济观。
天才之所以称之为天才,就是他能够因地制宜。
在蜀地,他能够发展蜀锦产业。
然后为蜀汉打造了类似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蜀锦贸易。
为羸弱的蜀汉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也为北方事业积累了资本。
如今,来到了更加穷困,更加偏僻的交州。
诸葛亮也并未放弃开发此地。
经过大量的实地考核,他认定此地适合发展糖类产业。
作为一个政治家,诸葛亮也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
要知道,汉朝的糖类产品,如曹丕最爱的石蜜可是当时的稀罕物。
曹丕曾下诏对群臣说:
“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葡萄、石蜜乎?”
这其中的用意,其实是为了贬低吴国。
嘲讽南方之物并无稀罕之处,远不及西域来的进口货。
为了让吴国长长见识,曹丕还特地给孙权送去石蜜五斛、鲍鱼千枚。
以彰显魏国财物之丰富。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糖类等甜食一直都是非常稀有的物资。
所以自古以来,饮食重甜的地区,那必然当时的富足之地。
这其实也蕴含了炫耀的意味。
比如“甘蔗剑圣”曹丕,就很喜欢吃这种能嚼出甜水的食物。
它也受到当时很多富贵公子们的喜爱。
更典型的例子其实是骷髅王袁术。
袁术爱糖如命,吃个饭都要拿蜜糖来拌饭。
这既是因为他喜欢吃糖,同时也是为了炫耀自己四世三公的贵族身份。
因为大部分情况下,糖类只有贵族才吃得起。
当时的甘蔗主产地就是交州。
但是交州不论是甘蔗产业亦或者是制糖业都没有发展起来。
主要还是在这个重农抑商的社会,统治者永远是农业优先,使其占据主导地位。
但诸葛亮的思想更加开明,尤其还有李翊在幽州发展的毳货产业珠玉在前。
这便使得诸葛亮更加没有了顾忌,一到交州便开始布局。
直到政权稳固,且劳动力、工具、工坊等底子打的差不多后,正式打算施行。
张紘闻言皱眉,沉吟道:
“使君欲兴糖业,自是可取。”
“然为何偏要将糖销往蜀地?”
“曹氏乃我大汉之敌,资敌以糖,岂非养虎为患?”
诸葛亮闻言大笑,羽扇轻点张紘肩头:
“子纲只见其一,未见其二。”
“吾有数利,君且听之。”
他起身踱步,衣袂飘飘:
“其一,蜀地山险路遥,物产不丰。”
“曹丕既嗜糖如命,必不惜重金求购。”
“我以糖易其金银铜铁,充实府库,此所谓‘外汇’之利也。”
“外汇?这何谓外汇?”张紘面露疑惑。
“即他邦财货入我囊中也。”
诸葛亮解释道,“李相爷在渔阳发展毛皮,后著作一书,书里便提到了外汇一词。”
“我闻魏司马懿也曾研读过此书,便发展了蜀锦产业。”
“我想他也是想为魏国创造自己的外汇,以赚我大汉之钱币罢?”
又是李相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