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李相从不犯错,他如果错了,一定是(5 / 7)

“羌人重利轻义,只需遣使携蜀锦百匹、黄金千两,贿其退兵。”

“则此一路不足忧矣。“

曹丕眉头皱起,沉吟道:

“若羌人贪得无厌,反复无常,如何是好?”

司马懿微微一笑:

“羌人虽贪,然其部族林立,互不相服。”

“只需厚赂其王,再密遣细作散布流言。”

“称其余部落欲夺其位,彼必不敢久留边境。”

曹丕颔首:

“善!即刻遣使前往。”

“其二。”

司马懿再伸二指,接着说道:

“南蛮孟获兵犯四郡。”

“蛮兵勇而无谋,可令邓艾领轻骑三千。”

“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

“孟获性多疑,若见我军行踪飘忽,必不敢轻进。”

曹丕思索片刻,道:

“邓艾年轻,恐难当此大任。”

司马懿淡然道:

“邓艾虽然年少,然深谙兵法,更兼熟知地形地利。”

“正适宜南境作战。”

“况先王殁后,随先王开创基业的将军先后战死老去。”

“总得让年轻人顶上来。”

言外之意,司马懿是希望曹丕能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培养培养他们。

“臣愿以性命担保,此计必成。”

司马懿本人还是很欣赏邓艾的,力向曹丕推荐。

曹丕遂拍案道:

“好!那便依仲达之言,令邓艾即刻出兵!”

司马懿三指轻抬:

“其三,申仪引上庸兵犯汉中。”

“此人反复无常,与宜都太守孟达有旧。”

“可令孟达作书一封,遣心腹送与申仪,言明利害。”

“申仪见书,必推病不出,以慢军心。”

曹丕眼中精光一闪:

“孟达可信否?”

“我父在时,此人在宜都便有拥兵自重之嫌。”

“先父一直想要讨之,皆因蜀地未宁而罢休。”

“今欲用他,不知是否可信。”

司马懿低声道:

“孟达乃识时务者,岂敢违逆大王?”

“今其虎踞东川,左右逢源,必不敢轻背大王。”

“且申仪若退,孟达亦有大功,彼必尽心。”

曹丕迟疑半晌,旋即沉声道:

“好!立刻命孟达作书,使之退申仪之兵。”

司马懿四指微扬:

“其四,马超兵犯阳平关。”

“此地险峻,只需令蒋济坚守不战。”

“马超久攻不下,关中粮草又转运艰难,不久自退矣。”

夏侯惇皱眉道:

“马超骁勇,若强攻关隘,恐蒋济难以久持。”

司马懿淡淡道:

“马超虽勇,然其军远征,利在速战。”

“若拖延时日,其军心必散。”

“且——”

他目光一冷,“马超与凉州人素有嫌隙。”

“若羌兵先退,其侧翼空虚,更不敢久留。”

“大王若仍恐不能全保,可再密调乐进、王平二将。”

“各引兵五千,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

“此调遣不可经成都,以免蜀中细作察觉。”

曹丕点了点头,道:

“仲达思虑周详,孤心甚慰!!”

司马懿最后道:

“至于交州士燮一路,彼本不愿卷入中原之争。”

“只是碍于刘备之命,不敢不动耳。”

“臣可亲笔作书,遣使送往交趾,以利害说之。”

“若四路兵退,士燮必不敢独进。”

曹丕大喜,起身赞道:

“仲达之才,虽张良、陈平不能及也!”

司马懿躬身一礼,眸中深不可测:

“臣不过尽忠王事,不敢当大王盛赞。”

命令既下,各部按部就班,依令行事。

宜都太守孟达得曹丕令,乃以老友身份给申仪写信。

即刻发往上庸。

其书略曰:

“仪兄台鉴:”

“别来经年,忽闻兄领兵出征,弟心甚忧。”

“齐军杀兄之仇未报,今反为其前驱,此非忠义之道也。”

“朝廷之所以留兄在上庸,不过因兄尚有数千宗族部曲耳。”

“今驱兄为先锋,实欲借刀杀人。”

“待兄部曲损耗殆尽,便是鸟尽弓藏之时。”

“为兄计,当缓兵自重,保全实力,方能在乱世立足。”

申仪得孟达书,果然心生疑虑,不敢轻易进兵。

只教军马缓慢行军,佯作对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