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起身告辞:
“臣告退。”
“陛下也请保重龙体。”
……
章武六年,夏。
成都城内暑气蒸腾。
魏王曹丕自继位以来,大兴土木,扩建宫室,欲显新朝气象。
这一日,他正在新修的文昌殿内与近臣议事。
忽见殿外侍卫仓皇奔入,跪地急报:
“大王!边关急报!”
“齐国刘备调集五路大军,分进合击,欲取西川。”
曹丕闻言,手中葡萄串“啪”的一声落地,落成数粒在地。
他猛然起身,厉声道:
“细细报来!”
那侍卫额头沁汗,声音微颤:
“第一路,马超起关中兵,汇合凉州李严部,直取阳平关。”
“第二路,乃降将申仪,起上庸兵,进犯汉中。”
“第三路,交州士燮,起岭南兵,走西水,攻益州郡。”
“第四路,蛮王孟获,起南蛮之兵,犯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
“第五路,西羌羌王,起羌兵,犯西平关!”
“五路大军,来势汹汹!”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曹丕面色骤变,跌坐于王座之上,半晌无言。
俄顷,曹丕急召文武百官入宫议事。
不多时,众臣齐聚文昌殿,人人面带忧色。
曹丕环视群臣,沉声道:
“……诸位爱卿。”
“刘备五路伐我,诸位有何良策?”
话音未落,彭羕出列,拱手道:
“大王,刘备势大,五路并进,我军难以兼顾。”
“不如遣使求和,暂避锋芒。”
“待其退兵,再图后计。”
此言一出,益州派官员纷纷附和:
“彭公所言极是!”
“刘备兵锋正盛,若强行抵抗,恐生灵涂炭!”
显然,面对汉朝的五路大军,蜀地官员都有些慌了神。
他们并不认为魏国有能力同时分兵拒敌五路军马。
“荒谬!”
一声怒喝如雷霆炸响,众人侧目。
只见大将军夏侯惇独目圆睁,须发皆张,厉声叱道:
“尔等受先王厚重,如今大敌当前,不思报国。”
“反欲屈膝降贼,岂非贪生怕死之辈?”
夏侯惇说的是实话,曹操对不起很多人,但并没有对不起本地豪族。
基本上是默许了他们兼并土地,大肆敛财。
只是没想到,大敌当前,一个个竟成了那贪生怕死之辈。
彭羕面色微变,但仍强辩道:
“夏侯将军,非是我等惧战,实乃敌众我寡。”
“若贸然迎击,恐难保全社稷!”
曹丕心中亦惧刘备势大,但若就此投降,岂不拱手送出曹魏江山?
那他才刚刚上位,屁股都还没坐热呢。
他眉头紧锁,犹豫不决。
就在此时,殿角一人冷然开口:
“凡主降者,皆可推出斩首!”
众人一惊,循声望去。
只见太尉司马懿立于阶下,面色阴沉如铁,眼中寒光凛冽。
曹丕见司马懿出言,心中稍定,连忙问道:
“仲达有何高见?”
司马懿缓步上前,拱手道:”
“大王勿忧。”
“任他齐国几路来,我等只管一路去。”
“刘备虽五路来攻,然其军各有所弊——”
“马超虽勇,然关中兵少,不足为惧。”
“申仪新降,军心未固。”
“士燮远在交州,行军迟缓。”
“孟获蛮兵虽众,然皆乌合之众,难成气候。”
“羌兵悍勇,却无攻城之能。”
“五路看似势大,实则各怀异心,我军只需分兵据守。”
“待其自乱,再择机反击,必可破之!”
“仲达,”曹丕沉声道,“虽然如此,那也是五路大军压境。”
“今众议纷纭,卿既表决议,可有良策?”
司马懿缓步出列,拱手一礼,眸中精光内敛,缓缓道:
“大王勿忧。”
“臣已有定计,可使五路大军,不战自退。”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不少人面露不屑之色,暗思五路大军来势汹汹,岂是轻易可退?
司马懿却淡然一笑:
“诸公皆不晓兵法之妙。”
“兵者,诡道也,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
曹丕倾身向前,急道:
“仲达可速速为孤道来!”
司马懿从容不迫,伸出一指:
“其一,西羌王引兵犯西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