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神龟寿尽,魏武谢幕(5 / 7)

,当佑儿臣早日匡扶汉室……诛灭伪君。”

随后,众官开始庆贺曹丕登位。

魏王宫内,鼓乐齐鸣,觥筹交错。

酒至半酣,忽有探马飞报入殿:

“报——”

“南安侯曹彰自犍为率两万精兵,已至城外三十里!”

曹丕闻言,手中金樽一颤,酒水洒落袍袖。

他面色微变,环视群臣,沉声道:

“孤黄须小弟性情刚烈,骁勇善战。”

“今提兵远来,必为争位!”

阶下众臣面面相觑,皆露忧色。

程昱上前道:

“南安侯勇猛,若强行阻拦,恐生兵变,不如先遣使探其来意。”

正议间,忽一人挺身而出,拱手道:

“臣愿往见南安侯,以片言折之!”

众人视之,乃谏议大夫贾逵。

曹丕大喜,当即准允,并叮嘱道:

“卿当谨慎,若事不谐,速归报我!”

贾逵领命,单骑出城,迎上曹彰大军。

只见旌旗猎猎,刀枪如林。

曹彰金甲红袍,坐于马上,威风凛凛。

见贾逵至,曹彰勒马喝问:

“先王玺绶安在?”

贾逵面无惧色,正色答道:

“家有长子,国有储君。”

“先王玺绶,非君侯之所宜问也!”

曹彰闻言,眉头紧锁,沉默片刻,又问:

“吾兄继位,可有先王遗诏?”

贾逵肃然道:

“魏王遗命,众臣共听,夏侯将军亲宣,岂能有假?”

“君侯若不信,可入城一观。”

曹彰沉吟良久,终于点头。

遂命大军扎营城外,只带亲随数人,随贾逵入城。

行至宫门,贾逵忽转身问道:

“君侯此来,欲奔丧耶?欲争位耶?”

曹彰面色一沉,道:

“吾来奔丧,别无异心!”

贾逵目光如炬,逼视道:

“既无异心,何故带兵入城?”

曹彰被问得哑口无言,良久,长叹一声。

挥手喝退左右将士,独自步入宫中。

曹丕早已得报,亲自迎出。

兄弟相见,相抱大哭。

曹彰泣道:

“兄长继位,弟无异议,唯愿共扶汉室,诛灭伪帝!”

曹丕感动,执其手道:

“弟能如此,吾心甚慰!”

当夜,曹彰将所率两万兵马尽交曹丕调遣。

次日拜别,返回犍为镇守。

自此,曹丕王位稳固。

时值章武六年,即建安二十三年。

曹丕下令改建安二十三年为延康元年。

随后又大封群臣:

令程昱为卫尉。

司马懿为太尉;

黄权为蜀郡太守;

吴质为御史大夫;

卫臻为散骑常侍。

其余文武,各有升赏。

又追谥曹操为魏庄王,葬于成都西郊,立庙祭祀。

显然,曹丕有意疏远宗室。

他提拔起来的都是异姓大臣。

他与他爹完全是两个极端。

曹操内心里其实是鄙夷世家大族的,他对其更多是一种利用态度。

官渡之战后,曹操曾颁布《求贤令》。

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这其实就是冲着世家大族去的。

当然,本位面由于曹操几经辗转,不得不向蜀中大族做出妥协。

可饶是如此,曹操依然坚持重用夏侯曹的原则。

可曹丕不同,他更倾向于重用士族。

夏侯惇、曹洪等伯父都是父亲那一辈的老将了。

他曹丕需要一批新的大臣,作为自己这一朝的心腹。

不过,在那之前。

曹丕还需要对一些老臣进行清算。

比如于禁,这位汝南之战后便渐渐被边缘化的大将。

曹操在时,并未对其过多处分。

但曹丕是一个眼里容不得任何沙子的人。

曹丕对于于禁兵败被擒,不能死节,既降敌而复归的行为甚是鄙视。

于是下令说,先王陵寝尚需修缮。

让于禁且去监工。

于禁只得从之,带着十余名亲兵,前往成都西郊的魏王陵。

时值隆冬,山路积雪皑皑。

“将军,前面就是陵园了。”

亲兵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建筑。

于禁点点头,心中却莫名不安。

曹丕这人是出了名的小心眼儿。

自他归魏之后,每日都过得胆战心惊,也不知曹丕这个安排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