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善恶有报,奸雄遭厉鬼索命(3 / 7)

衫褴褛的农民。

曹操命人将他们押到堂前,厉声喝道:

“尔等身为大魏子民,不思报国。”

“反从贼作乱,该当何罪?”

众人伏地痛哭,一老者叩首道:

“魏王明鉴,我等皆为蜀地良民,被马秦、高胜强征入伍。”

“不从则家破人亡,实非得已啊!”

曹操凝视众人良久,面色渐缓:

“既是被迫从贼,孤便饶尔等性命。”

“各自回乡,安心务农,若再敢作乱,定斩不饶!”

众人连连叩首:

“谢魏王不杀之恩!谢魏王不杀之恩!”

待众人退下,曹操对众将道:

“传令三军,明日开拔,前往郪县。”

众皆不解,纷纷问:

“贼众既破,当还成都。”

“更进兵郪县何为?”

曹操乃出声解释道:

“资中之民可恕,郪县之民不可恕!”

“此为聚众造反首恶,当杀之以儆效尤。”

扬武将军法正上前一步,劝道:

“魏王,郪县百姓亦多被迫从贼。”

“今大王既施恩德于资中百姓,何不更施恩于郪县之民?”

曹操抬手打断,目光冷峻地说道:

“郪县乃马秦、高胜老巢,乃叛乱之源。”

“若不严惩,何以儆效尤?”

“今日孤放过资中百姓是恩,明日屠戮郪县是威。”

“恩威并施,方能安定蜀地。”

两日后,曹军抵达郪县。

城中百姓听闻曹操将至,早已四散逃窜,只余老弱病残无力逃离者。

曹操下令紧闭城门,派兵挨家挨户搜捕,将剩余百姓尽数驱赶至城中心广场。

广场上哭声震天,百姓跪地哀求。

曹操立于高台之上,面无表情。

法正见状,再次上前劝谏:

“魏王,昔汉高祖入关中,废秦苛法。”

“约法三章,民心归附,终成帝业。”

“今蜀地初定,宜施仁政,收揽人心。”

不等曹操回应,司马懿已出列反驳:

“法孝直此言差矣!”

“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也。”

“秦末天下大乱,高祖约法三章,是因秦法过苛。”

“今蜀地之弊,恰在法纪废弛!”

说着,司马懿转向曹操,声音铿锵:

“昔刘璋暗弱,不修德政,威刑不立。”

“蜀地豪强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替。”

“若不施以严刑峻法,何以震慑宵小?”

“郪县乃首恶之地,屠之可警百城!”

历史上的司马懿行事风格就相当残暴。

比如征辽东时,为以绝后患,他就曾下令屠杀十五岁以上的男子。

达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成了京观。

本位面的司马懿,家族被屠戮。

按理说,他应该再清楚不过族人被屠的滋味。

可此事非但没有使其有同理心,反倒使其内心愈发扭曲。

所谓,因为曾经淋过雨,所以要把别人的伞折断。

在司马懿看来,他非常支持曹操这种杀鸡儆猴的行为。

屠首恶之地,让蜀地这群刁民知道,造反是要付出代价的。

若不然将之放过,

岂不是在告诉蜀人,即便你造反也没事,反正政府最后会放你一马。

所以面对曹操决定,司马懿觉双手赞成。

法正急道:

“魏王!滥杀无辜,恐失蜀地民心啊!”

“郪县百姓虽然从贼,然多为胁迫,乞望宽宥。”

曹操眼中寒光一闪,反问:

“民心?造反的民心吗?”

“孝直过于仁厚了。”

“今日不杀,明日便有更多人效仿马秦、高胜!”

遂不顾法正等官员的劝阻,执意下令,屠戮郪县民众。

司马懿见此,深揖及地:

“魏王,臣有一言。”

曹操斜睨他一眼,“讲。”

司马懿直身,目光如炬:

“王者之政,当示恩于外,藏威于内。”

“今郪县之屠,乃立威之举。”

“然魏王万金之躯,不宜亲行此刑。”

他再次深深一拜,“臣愿代劳。”

言外之意,骂名我来背,收益曹总你来享。

这是一个相当高情商的行为。

城楼上骤然寂静,只余旌旗猎猎之声。

曹操却眯起眼睛,首次认真打量这个平日低调的司马仲达。

“哦?”

曹操声音里带着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