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年少莫愁前路险,等闲逆水寒关,更(1 / 8)

东三郡,是汉中分出来的三郡。

而雄踞三郡的主人是申耽、申仪两兄弟,号称申氏双雄。

他二人已在此地雄踞了二十多年了。

既擅于治理百姓,还拥有精明的政治头脑,可谓达于从政。

同时,申耽还是蜀汉历史上唯一一位征北将军。

不过两兄弟,其实是比较投机倒把的政客。

所以又叫上庸陈登。

谁来他们帮谁。

他们是东三郡当之无愧的土皇帝,跟陈氏父子很像。

所做的一切都是想保全东三郡,保卫自身家族的利益。

这日,

申耽立于城楼之上,远眺汉水滔滔,眉间深锁。

“上庸不得太平矣。”

他幽幽叹道。

朝廷要对东三郡动手了,申耽也早早闻到了风声。

对于这个问题,申耽几乎没有一点办法。

他是本地豪族,手中握有几千部曲。

虽只有几千人,但都是精锐,非常能打。

可饶是如此,面对大汉王朝的天军,那也是蚍蜉撼大树。

没有任何胜算的。

就算他超神发挥击败了第一波来的汉军,第二波、第三波如何抵挡?

汉军可以失败无数次,但申耽只有一次。

就在申耽踌躇满志之时。

其弟申仪按剑而来,低声道:

“兄长,细作来报,汉中曹仁遣使将至。”

申耽闻言,面色更沉:

“果然来了么……”

历史上的孟达作为一个反复小人,却能同时被魏蜀吴三国拉拢。

不是他能力有多优秀,而是上庸的地理位置太好。

对于蜀国,他是一个可以从南面进攻洛阳的战略路线。

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就觉得诸葛丞相多次出兵秦川,实在太不方便了。

所以提出了沿汉水、沔水南下的战略,目标就是进攻上庸。

改由上庸进攻中原。

而对于吴国而言,上庸是处于长江与汉水的交汇点。

它控制着襄樊至长安的重要通道。

所以东吴控制住东三郡,就能够形成对曹魏的掣肘。

反过来,魏国控制住东三郡。

既可以压制荆州方向来的吴军,又能够堵住蜀汉改走水路的士兵。

故东三郡,便成了三国都想要的战略焦点。

曹仁作为魏国如今的北地总指挥,当然不能让申氏兄弟倒向刘备。

他必须拉拢二人,否则作为西川门户的汉中,就又多了一面受敌方向。

申耽长叹一声:

“吾等据守东三郡多年,今刘备承继天命,三兴汉室之势已成。”

“若汉军来攻,恐难抵挡。”

“不如早降,以免兵戈之祸。”

“那这魏使……?”

“曹仁此时遣使,必为阻我归汉!不如拒之门外。”

申耽拍案而起说道。

申仪却抬手制止,劝道:

“且慢。”

“不妨一见,观其来意。”

“若有不妥,再作计较。”

“以弟之见呢?”

申仪眼珠一转,忽生一计:

“不若设油锅以待。”

“若其敢入,再听其言。”

“若畏缩不前,即逐之出城,以示我归汉之心。”

申耽颔首,“善。”

于是命人在中军帐前置大鼎,注油烧沸。

油泡翻滚,烟气升腾,令人望而生畏。

未几,城门洞开。

魏使高轩驷马,直入府衙。

使者名唤傅巽,乃西汉义阳侯傅介子的后代。

于魏国中担任侍中,算是魏国大臣了。

魏国直接派他前来,足以证明对东三郡的重视。

少顷,傅巽昂然而入。

他已年过五旬,面容清癯,双目却炯炯有神。

见庭中油锅沸腾,竟面不改色,径直上前。

申耽暗自惊讶,可仍是沉声说道:

“魏使远来辛苦。”

“然吾等已决意归汉,若先生欲劝我背汉投魏,请入此鼎!”

傅巽闻言大笑,整理衣冠,昂首便向油锅大步走去。

申仪见状,急忙拦住:

“先生真不畏死耶?”

傅巽正色说道:

“死生有命,何足惧哉!”

“巽所惜者,乃二位将军明珠暗投,自毁前程耳!”

申耽眉头一皱,问:

“此话怎讲?”

傅巽一拱手道:

“请容巽一言。”

“刘备今虽雄踞中国,然其麾下李、关、张、赵、陈等皆心腹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