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魏国出了个百年奇才,正是相爷敌手(2 / 6)

整理衣冠上前行礼。

司马懿下马查看草场,见账目清晰,稻草堆放有序,不禁问道:

“此为何人所管?”

邓艾上前一步:

“回……回将军,是……是下吏邓……邓艾。”

司马懿见他口吃,初不在意,正欲离去。

忽见邓艾腰间别着一卷竹简,露出“兵法”二字,顿时来了兴趣。

“汝读兵书?”

邓艾眼睛一亮,司马懿可是魏国的重臣。

若能得他赏识,自己便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连忙说道:

“回将军,下……下吏自幼喜……喜读兵书。”

“尤……尤其对地……地形险要有……有所研究。”

邓艾几乎是公认的三国后期军事第一人。

他倒霉就倒霉在,

在他大放异彩之前的历史,实在是太过精彩,以至于人们时常把他忽略。

而当曹孙刘、诸葛孔明等人物相继退出历史舞台后。

就更少有人关注邓艾、姜维、羊祜、陆抗等同样杰出的后辈们了。

其中,邓艾是唯一一个二十年军旅生涯,没有任何败绩的将领。

而“偷渡阴平”这样比肩韩信“暗度陈仓”的生涯杰作,也仅仅只是邓艾军事生涯的冰山一角。

像这样的战绩,邓艾还能拿出好几个来。

所以把邓艾放在整个三国历史上,他的军事水平都是能名列前茅的。

而邓艾之所以能够崭露头角,那是因为他遇着了一位贵人——

司马懿被邓艾的口吃引起了注意,而对他懂军事这个特点又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示意他继续。

邓艾指向远处山脉:

“如……如此地地形,若……若在此处设……设伏,可……可阻数倍之……之之敌。”

他虽口吃,言辞却极有见地。

司马懿越听越惊,当即命人取来地图,让邓艾指画。

邓艾毫不怯场,将什邡周边山川形势、攻守要点一一阐明,见解独到。

“蜀中竟有如此奇人?”

司马懿大为震惊,对邓艾的才能又惊又喜。

“吾观汝虽口不能言,然胸中自有甲兵十万!可愿随吾入府为掾属?”

邓艾大喜,跪拜道:

“艾……艾蒙将军不……不弃,敢不……不效犬马之……之劳!”

未过多久。

邓艾又被司马懿提拔为了典农校尉。

时值曹操枝江兵败回返成都。

当即召集群臣,商议屯田事宜。

因为此次出征,也是曹操的一次对外试验。

他想想看看自己打出去,会面临哪些问题。

果不其然,粮草问题成了制约魏军出征的第一大难题。

尤其是在司马懿推广蜀锦,大量的百姓开始种桑养蚕,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蜀地的农业发展。

曹操必须趁着自己还有精力,整顿魏国的农业。

“如今中原尽失,兵粮匮乏。”

“刘备则据荆州、关中,虎视眈眈。”

“我等若不尽快积蓄粮草,训练精兵,恐难久持。”

“故孤有意在国内进行屯田。”

“公等有何人选?”

枣祗的病逝,如折曹操一臂。

这位汉末t0级别的农业专家,没能陪曹操走到最后。

这令曹操悲痛不已。

有他在时,至少曹操目前没出现过缺粮的情况。

如今迁移至蜀地,枣祗的离世,使这个问题变得愈发严重。

司马懿出列,拱手道:

“大王,益州虽沃野千里,然水利不兴,漕运艰难,军粮转运耗费甚巨。”

“臣举荐一人,可解此困。”

“哦?”曹操抬眼,“何人?“

司马懿乃拱手道:

“典农校尉邓艾,字士载。”

“此人虽口吃,然精通农战之法,曾献策改良屯田。”

“臣欲举荐于大王久矣,今正值用人之际。”

“若能使其巡视东南,必能提出良策。”

曹操沉吟片刻,道:

“邓艾就是那个连升三级的官员?”

“罢了,既然你如此力荐,孤且给他一个机会。”

“便命他前往成都、武阳、江阳一带考察,拟定屯田之策。”

邓艾领命,即刻启程。

他自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下。

经武阳,至江阳,沿途考察山川地势、农田水利。

一日,邓艾立于岷江之畔,见江水滔滔,而两岸农田却因缺水而荒芜。

不仅暗叹:

“天府之国,竟因水利不修,良田废弛,岂不可惜?”

随行官吏问道:“邓校尉可有良策?“

邓艾遥指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