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张紘闭了闭眼:
“后来陈元龙入驻广陵,与袁术大交兵。”
“老夫再度南逃,最终落脚于交州。”
他摩挲着案上茶杯,“这一停,就是二十年。”
后面陈登入广陵,威胁袁术侧翼,则完全是李翊到来后的连锁反应了。
使得这位江东二张,与张昭齐名的大才并未被东吴所用。
“先生可曾想过回返中原?”诸葛亮问。
张紘摇头,叹气道:
“故园早成焦土,况吾家业已在交州。”
“子女亦在此地成家立业,安忍离去?”
“倒是先生——”
他抬眼,“听闻李相爷已重整徐州,百万流民归乡。”
“先生既为徐州旧人,是否也……?”
“李相……”
诸葛亮轻轻咀嚼这个称呼,忽而一笑。
“确是人杰。”
“无他辅佐陛下,汉室难有三兴之机。”
他起身行至窗前,望向北方星空:
“但正因如此,亮更需在州有所作为。”
夜风吹散了他的低语:
“总要有人……为朝廷守住这南海门户。”
“对了,先生今年贵庚?”
诸葛亮心血来潮,又问及一个自己好奇许久,但之前都没机会问的问题。
张紘多大了。
“老夫今岁花甲矣。”
诸葛亮闻言,眉梢微扬:
“先生已届耳顺之年?”
他细观张紘面容,“观先生目明体健,竟似知天命之龄。”
这便是困扰诸葛亮的问题。
这张紘须发皆白,按理说年纪应当不小了。
可精神状态却极好,完全不像已经年满六十的人。
张紘抚须而笑,眼角皱纹舒展如菊:
“许是交州水土养人吧……”
“合浦渔夫,八十尚能搏浪。”
“郁林樵叟,七十犹可攀崖。”
“此地产益智仁、巴戟天,村野老农随手采撷。”
“据说都是延年益寿的良药。”
诸葛亮羽扇轻摇,自嘲说道:
“既如此,亮他日致仕,当来交州结庐。”
“日日饮椰汁、啖龙眼,或可偷得彭祖八百之寿?”
历史上的张紘五十九岁就死了。
可如今他不仅活到了六十岁,而且还越来越精神,完全不显老态。
这确实跟他来到交州有关系。
提到交州,总是让人不禁想起南越武帝赵佗。
不是因为这老登趁着楚汉相争之际,建立了南越国。
而是他作为开国君王,居然活到了一百零四岁才挂掉。
而交州的主人士燮,这位岭南总管也足足活了九十岁。
还有后来南北朝的冼夫人,她也差不多活了九十来岁。
要知道,在古代能活到七十岁,便已经是国宝级别的存在了。
而交州地区就跟批发似的,大量产长寿人员。
普通老百姓也就算了,像士燮、赵佗这种统治者。
每日操劳政务,居然都能活到九十、一百多岁。
这绝对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可不是都说岭南地区气候在当时很不宜居吗?
为什么这些统治者居然能活得这么长?
莫不是有什么独特的岭南养生秘法吗?
原因有两个,
第一,交州地形闭塞,基本上不受中原战乱影响。
而交州内部的人,也大多不喜欢内耗。
大家和和气气的过日子,心态好,活的久。
当然了,交州特殊的地貌,也使得当地人不具备内战的条件。
毕竟,打一场仗就得翻过重重山峦,大伙儿犯不着。
光是鲜少受到战争影响这一条,就足以让交州人长寿了。
但最关键的,还是第二条——
岭南人之所以长寿,就是因为这里山路崎岖。
行路难,就得多走路。
人老腿先老。
就拿世界平均寿命,排名前三的香港举例。
不可否认这片区域相当发达,但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
这里区划多,距离短,去哪都是走路。
出地铁也没有电梯,都是用脚上楼梯。
这就导致本地生活的人腿脚都有力,七十岁、八十岁还能健步如飞。
在香港只要看到穿的是运动鞋、跑步鞋、走路鞋,再背个双肩包的。
基本就是本地人无疑。
古代的岭南也是同理,要想在这里生存,就是得天天走路。
路走得越多,自然也就越精神。
人们也就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