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恭喜李治同学作文得奖,作文的题目(5 / 6)

进。”

“一版可印千册,字迹清晰如初。”

“水镜先生若是感兴趣,大可将此副本拿去研究。”

李翊丝毫不吝惜这些技术。

还是那句话,他巴不得全天下的人都掌握这项改良造纸术与印刷术。

掌握的人越多,使用的人越多。

那他的改革进度只会更快帮他打下群众基础。

刘备接过书册翻阅,大声笑道:

“妙哉!昔日蔡侯造纸,今有李相成书!”

他转向司马徽,“先生以为,有此物相助,教化万民可还艰难?”

司马徽长叹一声,忽然起身向李翊深揖:

“老朽愚钝,竟不知相爷早已布下如此大局。”

“纸墨流通,确比千万私塾更利教化。”

“不过……”

司马徽似乎又想到了另一个问题,“这纸墨流通虽善……”

声音忽然压低,“然则察举之旧制,岁举不过数人。”

“纵有千万学子,若无进身之阶……”

他话说的很委婉,不敢挑明了说察举制的弊端。

因为这属于是抨击国家的制度。

司马徽不得不谨言慎行。

李翊微微一笑,接过话头:

“先生所虑极是。”

“然治大国如烹小鲜——火候未至,翻动太急,反易碎烂。”

他目光扫过在座诸臣。

“待太学建成,书籍流通。”

“天下寒士自有向上之阶,到那时……”

他声音微微停顿,“民间自有清议,朝廷顺势而为即可。”

言外之意,现在谈这个问题还太早。

等将来时机成熟了,不用朝廷主动提出,民间自会有改革之声。

根本用不着司马徽来操心。

至少不是他这个身份该操心的。

司马徽会意,白须微动:

“相爷深谋远虑,是老朽心急了。”

刘备适时举盏:

“既如此,朕今日便下诏。”

“敕建太学,择洛阳城南高地,仿长安旧制。”

“建五经讲堂、藏书阁、博士舍。”

“此外,再颁一《兴学诏》:命各州郡推举通经学子。”

“凡年俸四百石以上官员,皆需荐子弟一人入学。”

“至于印书之所么……”

刘备目光看向李翊,李翊适时起身,道:

“便由内阁设下印书局,由学相统管。”

“专司典籍刊印,为国家印刷书籍。”

……

会议散去后,刘备负手立于殿前。

望着渐暗的天色,忽对李翊道:

“李相,陪朕走走吧。”

李翊会意,回首吩咐李治。

“你先回府。”

李治拱手退下,打道回府。

二人沿宫廊徐行,暮色浸染飞檐,远处钟声杳杳。

行至偏殿时,忽见一使者风尘仆仆跪于阶下,

他身着交州的纹绣短衣,腰佩的贝饰短刀已被卸去。

显是远道而来。

“臣交州别驾张旻,奉士府君之命,恭贺陛下万安。”

虽然刘备把诸葛亮派去了抚定交州,名义上他是老大。

但实际上交州的老大就是士燮。

不过士燮这个人很聪明,喜欢示弱。

历史上的他,就每年都派遣张旻向孙权朝贡。

有时候甚至贡献几百匹战马,对于极度缺马的江东而言可谓是解渴。

以至于每年孙权都要亲笔写信,向士燮道谢。

不过本位面由于刘备太过强势,加之派遣诸葛亮去了交州。

显然是有意插手交州事务,士燮便主动向刘备示好。

刘备不动声色,道:

“士君有心了。”

张旻击掌三声,殿外侍从鱼贯而入。

抬进数十朱漆木箱。

箱盖一开,满殿生辉——

里面的东西琳琅满目。

有香料,有细葛。

象牙珍宝,南海明珠。

各种奇花异果,数不胜数。

刘备拈起一枚龙眼,剥壳入口,甘汁溢于唇齿:

“交州风味,果然清甜。”

张旻躬身:

“府君特嘱,此乃合浦龙眼。”

“古称‘荔枝奴‘’,然其味不逊荔枝分毫。”

刘备大笑,忽挥袖道:

“李相为国操劳,这些贡品,分一半送至相府。”

李翊乃躬身谢道:

“臣谢陛下赏赐。”

随即,他目光转向张旻,唇角含笑,语气却如淬了冰。

“士府君在交州,一切可还安好?”

张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