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李翊的大手,重塑国家经济,发行新(6 / 7)

“若朝廷不夺其生计,谁愿冒杀头之险揭竿而起?”

李翊的观点也很明确。

百姓们只要饿不死,是不会随便造反的。

所以在货币政策上,官府是可以采取强硬措施的。

即便招来怨怼,那也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此物不比旧五铢值钱多少,面值却是其十倍。”

“只恐发行之后,民间私铸猖獗。”

尽管李翊设计的景元钱,工艺比原来的剪边要复杂许多。

但依然不妨碍民间私铸。

“陛下圣明,适才文和老先生也提到了此事。”

话落,李翊看向贾诩,说道:

“适才先生既然提到了民间私铸行为,那必然有应对之策。”

“请试为陛下言之。”

贾诩拱手一揖,谦让道:

“诩智谋短浅,岂敢在首相面前向陛下献策?”

“还是请首相出谋划策罢。”

李翊笑道:

“文和先生休得过谦,在陛下面前无需掩饰。”

“有何良策,大可直言无妨!”

刘备也出声说道:

“朕知文和胸有韬略,今既为监相,不可畏险怕难。”

刘备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贾诩自然也不好继续谦让。

当即给出了自己的意见方针。

“臣以为,可于各州设‘钱法司’。”

“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凡私铸者——”

他声音一冷,“主犯腰斩,从犯流放交州,家产尽没。”

“邻里有私铸不报者,十户连坐,罚徭役三月。”

“举报者赏钱五千!”

“旧钱须设置限期兑换,逾期仍有私藏旧币、熔铸器物者。”

“以通敌论,斩立决!”

唔!

听完贾诩的建议,李翊与刘备皆是脸色一变。

不愧是贾文和,手段是真狠。

李翊也觉得有些过严了,于是补充说道:

“可令各郡守将收缴的劣钱,当众熔铸为农具,分与百姓。”

“既显朝廷仁政,又绝流通之患。”

“此外文和适才提到的钱法司,每季巡查冶坊、市集。”

“臣以为过于久了,还是改为每旬吧。”

刘备轻叩案几,眉头微蹙:

“各州设钱法司,需增几何吏员?府库可堪负荷?”

李翊从容展开一卷简牍:

“陛下且看,臣核算过。”

“每州设督铸使一员,其下录事、巡吏等皆用‘吏’而非‘官’。”

“总计新增官吏不过六百余人,岁支俸禄折钱不过一百余万。”

刘备若有所思:

“可细细道来。”

李翊便有条不紊地分析道:

“吏员俸禄微薄。”

“录事月给六百钱,巡吏四百钱,皆以新钱发放。”

“他们拿着景元钱买米沽酒,自然要拼命维护钱法。”

“况且,吏多则耳目灵。”

“倘有民间私铸者,若按旧制,县衙差役不过三五人。”

“如何查得过来?”

“今设专职巡吏二十人,日夜盯防炉坊,谁能妄动?”

在李翊看来,

我们要招募的是吏,而不是官。

国家肯定能养足够多的吏,且不会造成官吏系统臃肿。

而且吏越多,越加强了我们对社会的管控力。

要知道,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货币政策,是只有蜀汉的直百钱发行成功了的。

魏、吴两国都以失败告终。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汉对社会的掌控力很强。

他们养了很多吏。

吏可以作为官府的触手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增强对私铸的打击。

另一方面官府可以用新钱给他们发工资,那么捍卫货币秩序就不但有利于自家政权。

也有利于这些吏员家庭,使他们会成为政权的坚实后盾。

毕竟工资拿的就是这个,他们肯定得拼命捍卫。

否则钱不值钱,害的是自己。

当然了,蜀汉国小。

其经济发展带主要集中在了成都平原。

所以蜀汉对社会掌控更加容易。

但李翊要管控的是整个帝国。

体量与工作量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这令本位面的刘备都不得不慎之又慎。

如果不是昨晚上李翊好说歹说,刘备都仍在犹豫要不要这么快就发行新币。

“吏员贪腐,与豪强勾结,此类状况不得不防。”

刘备出声提醒李翊。

养太多吏,是有可能造成官商勾结的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