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的公司被兼并了,他选择了跳槽。
这种行为在当时是不会受到谴责的。
诸葛亮扶起李严时,忽觉掌心触到厚茧,这分明是常年挽弓执刀的手。
严格意义上讲,李严不单单是文武双全,而是一个多面手。
如果说诸葛亮是六边形战士的话,李严就是削了一刀的六边形战士。
但不是小六边形战士,他比小六边形战士还要强一些。
二人沿江而行,李严忽指西岸:
“曹军在白帝城设伏,某绕行秭归,故迟来三日。”
说着,又从怀中取出一卷湿漉漉的绢图,说道:
“此吾绕行之时所记,献予都督。”
诸葛亮展图观之,见图中不仅标注具体兵力,更细书各营将领性情。
尤令人称奇的是,竟连如何攻取的战术规划都有批注。
不禁盛赞其才,“齐王许我在荆州开府,吾正欲大辟天下贤才入府共事。”
“正方来此,真天授我也!”
于是,当场拜了李严江陵太守。
江陵是诸葛亮为了方便治理荆州,单独划出来的郡,在荆州战略地位崇高。
所以,李严等于直接从西南省份的一个县长,直接提拔为了两湖地区的省会市长。
这绝对是一个火箭式飞跃。
李严大喜,顿首拜谢:
“严定不负都督的知遇之恩!”
“虽肝脑涂地,亦当报效!”
一直以来,后世对李严的评价主要有两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李严是诸葛亮的政敌。
第二个误解是,李严能力不行,是个坑逼。
关于第一点,主要还是受到某些电视剧的影响。
就因为李严是刘备唯二的托孤重臣,强行去把李严塑造成诸葛亮的政敌。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拿来黑刘备与诸葛亮君臣感情的阴谋论。
认为你刘备既然这么信任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扶持李严给他掣肘?
先不说史书记载,“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李严到底有没有威胁到诸葛亮的权力。
单说现实情况是,李严从始至终都只是诸葛亮的副手。
他只是刘备点名的诸葛亮接班人罢了。
包括诸葛亮自己也这样认为,
如果李严后面不出事,根本轮不到蒋琬上位。
其实,哪怕不从君臣感情分析,仅从现实角度分析。
在经历了夷陵之败后,本就弱小的蜀汉政权,刘备敢不敢“养蛊”托孤?
托孤这种大事,无论有多少人,最终也只能有一个人掌握绝对权力。
可以类比一下其他国家,
隔壁老曹家,曹爽和司马懿是唯二的托孤大臣。
结果就是曹爽一人说了算,司马懿只能装孙子一直苟着。
隔壁老孙家,孙权足足拟定了五位托孤大臣。
但诸葛恪就是最高的权力者。
甚至孙权刚死,诸葛恪反手就砍死了托孤大臣之一的孙弘。
所以类比李严与诸葛亮,说李严是诸葛亮的政敌他是完全没这个资格的。
至于能力,
由于诸葛亮兵出祁山时,李严运粮不利,还撒谎逃避责任,从而拖了全军后腿。
仅看这件事,大多数人都觉得李严就是一个马谡之流言过其实的草包。
但能同时被刘备、诸葛亮看上,甚至被刘备选为托孤重臣,当成诸葛亮接班人培养的人。
能力一般的话,就太小看刘备、诸葛亮的识人能力了。
毫不夸张的说,李严的内政才能,在整个蜀国几乎是仅次于诸葛亮的存在。
甚至连杨仪、魏延都觉得蒋琬不可能上位,上位的必然是李严。
包括李严自己也这么认为,诸葛亮还在,他就嚷嚷着要开府。
几乎已经是把自己当成诸葛亮的接班人了。
李严是有性格缺陷,但这种性格缺陷并没有魏延那么严重。
也就是说,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他们都觉得李严的性格缺陷是可以包容的。
如果不是因为一念之差作死,蜀汉政权会如何发展还真不好说。
或许也正是因为诸葛亮连续被马谡、李严坑,最后才死心,开始不在死看能力。
选了一个人品极为板正的蒋琬当接班人。
其实蒋琬的能力是比不上费祎的,但费祎处事更加圆滑,而蒋琬则是个高风亮节的正人君子。
诸葛亮宁可选一个板正的人,也不想再去冒险。
正说话间,忽见江面上一艘大舟破浪而来。
船头立着一员白袍将军,正是赵云。
但见他银枪倒提,左手高擎一面“刘”字大旗,在夕阳下猎猎生辉。
“都督!”
赵云远远便高声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