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任于斯人也,似李翊这般能力,他又何尝不是在屡行自己的历史责任呢?
“将来等我等老去,长埋黄土。”
“我希望留给我后人的,是一片乐土。”
“你也一样。”
李翊柔声对李治说道:
“我希望你我死后,都能够问心无愧地说——”
“我们已经尽力了。”
“诶呀!大清早的,说什么死不死?”
“多不吉利!”
袁莹也起床了,上来见着父子二人和好如初,她也是心情大好。
治儿的性格虽然偏执,但小小年纪的他,已经具备:
忠、孝、礼、义、仁、德这几项品质了。
虽然这些品质还不够成熟。
但不知有多少八岁的孩童,整天只知纵马游弓,不懂基本的礼数。
这是李翊与袁莹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为袁莹出身四世三公,她很看重礼仪方面的东西。
至于其他品质,则是李翊让孩子读了许多古书,并跟他讲解其中道理。
“治儿,过来。”
李翊阔步走至院中,来到一株三尺幼松面前。
这正是昨晚他与袁莹一起观赏的松柏。
此幼松挺立石畔,针叶凝露。
一块突出的山石之侧,一半根须扎在石缝之中,一半深入沃土。
枝干虽细,却已显茁壮之态。
“此乃为父最心爱之物。”
李翊拂去松针上的露珠,指尖微颤。
“为父八岁之时,似汝这般年纪,先父……呵,也就是你祖父。“
“曾经也赠给为父一株幼松……”
话到此处,李翊忽然顿住。
从怀中取出一方锦帕,小心擦拭起松针上的尘土。
李治从未见父亲如此温柔待物,不由怔住。
正待询问,却见李翊忽解腰间玉佩悬于枝头。
“今吾便以此松同样赠汝,愿汝似它一般茁壮成长。”
说着,朝下人招了招手。
下人会意,转身取来了墨砚。
一人捧砚,一人执卷。
甄宓手中则握着一支毫笔,亲自递给李翊。
袁莹见此,笑靥如花,咯咯笑道:
“夫君这是又要题诗了?”
李翊不理会她,而是正色对李治说道:
“当年汝祖父曾经将这首诗赠给我。”
“如今为父也将这首诗也赠给你。”
话落,接过毛笔,命人在松下石案铺开素绢。
春风掠过,卷起他几缕鬓发。
只见李翊凝神静气,忽而笔走龙蛇,写下这首父亲赠给他的诗句——
半倚山崖半紫庭,
人间最后一蓬青。
春风过处不争色,
冬雪来时细细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