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来制作。
这东西用在一般的炉子上还行。
但用来炼钢,则有些不太够用了。
不过,这点倒是难不倒朱元璋。
高铝矾土乃是后世,普遍用到的耐火砖材料。
这东西能承受的温度,在一千七百度往上。
钢的熔点也就一千四百多度,用来建造炼钢的炉子,足够使用了。
“至于如何让焦炭燃烧的更充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往里面送风。
比如,可以建造更大的风箱,往里面送入更多的风。
咱通过一些琢磨发现,直接往送冷风,会让温度降低一些,打折扣。
这点想想也好理解。
冷风吹过去,肯定会消耗一定的热量,才能变成热的。
那么,咱们这里是不是可以采用一些办法,将送往炉子里的风给变成热的?
如此一来,进入炉子里的风既能让炉子里的燃料,燃烧的更为充分。
也能不降低炉子多少温度。
比如,在炼钢的炉子边上,再建造一个,或者是数个小炉子,中间以烟道相互连接。
炼钢时,小炉子这里也点上火,用大风箱,或者是鼓风机,对着小炉子吹风。
风经过小炉子的加热后,再通过烟道进入炼钢的炉子……”
朱元璋侃侃而谈,关于炼钢的一些办法,信手拈来。
陶成道听的双目之中异彩连连。
陛下他说的没毛病啊!
还真就是这么回事!
道理就是这个道理,以往时对于这些,他就有一定的认识,只不过远没有这样清晰而已。
此时听陛下这么一说,只觉云开雾散,豁然开朗。
哪怕他不是专门冶铁炼钢的,且陛下说的这些,还没有真的动手去做,没有见到效果。
但陶成道已经确信,按照陛下所说的办法来做,必然能成!
因为陛下说的这些,都是言之有物。
属于只要一思索,就能让人知道说的正确。
道理浅显易懂。
远非那些只会空谈,说上一些云山雾罩,让人听不懂话之人可比拟的。
“不过,接下来铜包铁的炮管,也不能落下。
需要立刻着手去做。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造出更多的,咱与你说的那种火炮。
这东西接下来咱有大用。
火器能不能打出它的威名,能不能被世人认可,并充分的认识到它的作用,这事情很关键。”
直接上钢炮自然是最好不过。
但炼钢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哪怕自己对炼钢知道的很多,此时说起来头头是道。
但接下来,把这些东西落在实处,并成功的炼出钢来,也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
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把事情做成,这里面有着不少的路要走。
哪怕嘴上说的头头是道,但真的落到实际,在实施的过程里,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
这些一一解决,都需要诸多时间。
按照朱元璋的估计,从现在开始着手做,到接下来把一切完成,炼出切实好用,且产量上也能说的过去的钢,至少也得半年时间。
再到铸造出一批,数量可观的红衣大炮出来,至少还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有些太久了,耽搁开海。
所以,铜包铁的红衣大炮,还是很有必要做的。
陶成道闻言,立刻出声应下,说现在有了陛下给的铜包铁这个办法,那么他这里,就有信心在半个月之内,铸造出一门成功的新式火炮。
有了第一门火炮成功的经验,那么接下来再铸造,速度就会快上很多。
“只是……陛下,如此以来,火器局的铜就不够用了。”
陶成道有些为难的说道。
铜在这个时候,基本上可以和钱相等了。
大明缺钱,闹钱荒,那么自然而然的也就缺铜。
哪怕只是铜包铁的炮管,可只要造的多了,一样需要很多的铜。
“铜的事不用担心,咱已经下令,让凤阳知府把中都城的洪武大铜钟给融了。
还有其余的一些铜器,包括中都圜丘上,祭天用的大铜鼎,也一并给融了,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送到京师。
到时候都拨给你们火器营。”
朱元璋的声音淡淡,听起来像是在说什么极为寻常不过的事。
但这话,听到陶成道和其徒弟耳朵中,却像打了炸雷一样。
“陛下,这使不得啊
那洪武大铜钟,可是集合了上万家百姓自愿拿出来的铜钱,外加诸多淮西勋贵们,拿出来铜钱,融化铸成的。
中都祭天的大鼎,也是如此。
预兆我大明春秋鼎盛,钟鸣鼎食,意义非凡。
为了铸造大炮,就把这些都给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