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苏轼在登州(5 / 6)

赵煦即位后,曾下诏请他入京。

开始期待起莫世忍入京了。

“一千五百余人,选择了北上熙河……”

不过,渔民们和他反应的问题,也让他有些忧心。

即使如此,也撑不了太久的。

市舶司,那是日进斗金的好机构!

这是正常的。

但,赵煦的父皇即位后却选择将禧祖的神位请回了宗庙,把顺祖祧了出去。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

一般是四成的鱼获。

这可不是他自己吹嘘的,更非是士大夫们之间的互相吹捧。

莫家就是最好的人选。

苏轼骑着马,心满意足的绕着登州府城蓬莱外沿海的那几个渔船码头看了一遍。

譬如赵煦即位,便祧翼祖神庙,迁于夹室。

这就是完美的监军!

隔日依旧是一个艳阳天!

父为昭、子为穆,子子孙孙排序下去。

两宫出幸,自然是浩浩荡荡。

为了赚钱,西北沿边的弓箭手,甚至可以在晚上悄咪咪的摸过边境,将铁器、铜器卖给那些白天和自己打生打死的党项人。

明年开始就全是盈利了!

为此,京东路都转运使熊本,亲自来登州看过,称赞他的举措——便民利国,实社稷之善政。

太皇太后,都是面带笑容、慈祥。

“吾定可以想到办法的!”苏轼说着。

这个事情,确实很难办!

进了府衙大堂,苏轼正准备召集他的幕僚、佐吏和登州上下官员,一起商议这个事情。

哦……

看着那些渔民,架着渔船,从一个个码头出海,然后满载而归。

于是,便命粱惟简去将赵煦请到保慈宫来。

渔民们的鱼干,不再发愁销路。

“范学士?”赵煦诧异了一下。

向太后笑了笑,道:“六哥既然好奇,不如就让这莫世忍入京朝觐好了!”

在登州知府苏公之恳求下,登州大户数十家,愿共捐黄金五百两,钱三千贯,于登州城及各码头附近,兴建养济院,以平价售卖医药,并收容孤寡穷苦之病人。

登州的近海海湾,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无论北上熙河,还是南下广西,都是篮海!

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这些汴京城最主要的饮水河流的水位都在持续下降。

苏轼楞了一下:“天使?官家手诏?”

自然印象深刻!

苏轼喃喃自语着。

其实却是要淘汰掉那些老的都快老年痴呆的官吏。

又不是太祖子孙!

把自己的祖宗,放到更好的位置上,这是人之常情。

但他年纪太大了,家人怕他经不起车马劳顿,所以上书致仕。

“娘娘,不如去请六哥来……”向太后提议:“毕竟,范学士上书所言,涉及先帝……”

特别是正月之后,太皇太后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越来越多的大臣,特别是御史台的谏官,有什么劝谏的话都开始选择向福宁殿独奏,而非向她和向太后进言。

她必须也只能和这个孙子商量着来办了。

原来您已经代表全天下啊!

赵煦玩味的将手中的谏书一丢,讥讽着:“那朕以后干脆都听您这位代表了天下人的正言的话好了!”

同日,太皇太后、向太后,并驾开宝寺祈雨。

何况,他们还住在海边,就算有钱,一旦有了急病,也难以请到医生!

能允许他入朝拜谒天颜,已是皇恩浩荡。

不过,也确实花了好多钱!

赵煦放下手里的奏疏,他知道的,如不这样玩,他从自己父亲封桩库里赐下的钱帛,早就该花的一干二净了。

而范镇上书,提及的这个事情,则牵扯了从英庙即位到赵煦的父皇即位这一段时间的皇室骚操作。

赵煦点点头,看了看实封状上纹丝未动的火漆,也检查了一下其上宋用臣用着特殊印记做好的记号。

也牵扯了太祖、仁庙在宗庙的位置。

于是,群臣共请赵煦驾临大相国寺祈雨。

两宫和赵煦,在看到这个日子后,都觉得甚好,于是同意了礼部所选的日子。

赵煦笑了笑,答道:“回禀母后,儿在想……这溪侗人家,是何模样……”

这就是大小相制的化用:莫家若参与到未来的右江游戏中,作为外来者,他们就只能充当赵煦的眼睛、耳朵。

苏轼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也是因为莫家从大宋太祖时代,就已经是赵官家们在宜州的重要打手,协助宜州官府镇压当地少数民族的急先锋!

莫世忍,更是有着可以竞选感动大宋土司奖的资格!

其自熙宁初年,从宜州率部,杀回南丹州,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