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苏轼在登州(4 / 6)

家说了什么?她这个太母都不会知道!

登州是可以承接来自高丽、北虏、日本的商贾的!

同时,苏轼也知道,养济院需要的钱帛,可以找谁要了?

登州的形势户们!

于是,苏轼在送走使者后,就命爱妾朝云磨墨。

然而……

同时,还有着‘万世不祧’的固定的祖先神位。

并不是因为,莫世忍的恭顺。

持续的旱灾,给了一些人借口。

在不舒服的同时,她也知道,国政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和先帝有关的事情。

谏官本来就是干这种事情的。

也不是刘挚那样带着私人恩怨来搞政治斗争的政客。

当年其在京兆府为官,就连当地的百姓之间有了争执,也愿意找他协调。

若官家是个正常的孩子,她和向太后也就拿主意了。

何况,赵煦知道,朱光庭这个人本性就是如此的。

于是,赵煦轻声道:“范学士所言,确实有理……”

“六哥在想什么呢?”向太后看到赵煦出神的样子,忍不住问道。

起初,英庙即位,仁庙神灵入主宗庙,祧禧祖之庙。

甚至还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重阳日食登州鱼》的词。

这么大一口锅,赵煦当然不会往自己身上背了!

为了赚钱,河北与辽国接壤的地区,每天都有人冒着掉脑袋以及被辽国人黑吃黑的风险,背着铜钱去对面购物,赚一个差价。

“会不会有人将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

然后笑了起来,抚掌而赞:“善!”

而且,赵煦的父皇也有理由的。

登州。

本来,莫世忍不上书,赵煦都已经打算战争结束后,诏其入京。

因为,这是全球性的小冰期。

因为,汴京已经两个多月没有下雨。

这既是为了高家着想,也是为了她的身后名考虑。

而是因为莫世忍入觐时的请求——一个土司,入京朝觐,不求赐佛经经书,却求赐儒家经典!

诏以大名府去岁水灾,民田多有洪水浸泡,耕种未得,虽有赈济,却恐官司拘禁,命大名府冯京体量察访赈济,相机宽宥百姓所欠官府钱粮。

慈圣光献享寿六十有一,章献明肃也是同寿。

“不如,下都堂,请宰执们都来商议商议?”

于是,很多声音,都从各个角落里冒出来了。

他仿佛看到了海外商贾接踵而来,登州市场繁荣昌盛的景象。

太祖皇帝的神位,在迁了顺祖,而保留了禧祖的时候,他很尴尬的出现在右边,也就是居于穆的位置,在宗庙的方位上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而太宗皇帝则出现在了不属于他的位置上——居左,位于昭位,尊于东方!

赵煦的父皇,做这样的选择很好理解。

范镇上书,只说了一个事情,内容也不过百来个字。

侬智会、侬德盛等人,必须要有人牵制。

为了赚钱,天下的英雄好汉,都汇聚登州、莱州,风餐露宿,寻找黄金。

但宗庙之中,从王莽之后就只有九个位置。

他扬了扬手里的上书。

《交州往事》、《荒野大镖客》、《日落广源州》、《与狼共舞》……

……

为什么?

因为他是程颢的弟子门生,五路伐夏的时候,此人在京兆府跟着吕大防一起负责大军后勤供给的时候,就以做事一板一眼,恪守法条儿闻名,号为‘明镜’。

反而,开始翻滚起波涛来。

“一家独大,可不是什么好事!”赵煦在心中说着。

赵煦却是摇头。

但,这种反常的气候,会在未来继续出现。

登州鱼干的名声,一炮打响。

自然有必要,将之诏入京城,亲自交代一些事情。

“为何吾就不能在这登州,效范文正公故事,以官府之钱,创办一个义医院?”

既然皇帝好奇,那就许他入京一趟吧。

正好,也可以借着这个事情,分散一下朝野注意力。

这实在是出乎当时的赵煦的意料。

朝云点点头。

因为,他感觉起码得在登州推行三年,有足够经验,总结出制度,才可以推广到其他地方。

于是,太皇太后自然知道这些动向意味着什么?

群臣,皆归心矣!

要不是官家年纪太小,那些大臣恐怕会迫不及待的拥戴着他亲政了。

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范镇!

但也就仅此而已——毕竟,莫世忍只是遥远的广西的一个地方小土司而已。

忠贤又是谁?

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忠贤,天下所愿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