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之后是近古,具体来说就是宋元。”
“这是中国第一次对周边没有优势,甚至被外夷所灭,导致夷狄入主中国。”
“近古留下来的教训,吾等君臣要引以为戒。”
这番话语,让群臣沉默。
因为皇帝这是再次承认亡天下,认为蒙元是夷狄入主中国。
汉人和华人在这个世界并不特殊,也有可能完全被灭。
承认这个对一些人来说比较难,幸运的是蒙元入主中国不过几十年,就被太祖驱逐回草原。
中国又一次迎来复兴,进入到了当代。
朱由检满是自豪地道:
“本朝就是当代,是太祖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所建。”
“到了成祖之时,更是恢复了中古时代的核心疆域,在天下间恢复了天朝上国地位。”
“如今朕重制礼乐,希望同诸君一起,再一次重返天朝。”
“不知诸位卿家,可愿随朕完成这个伟业?”
群臣闻听此言,自然山呼万岁,表示愿意支持皇帝。
同时,他们也从近古宋元时期的没落,认识到中国成为天朝上国,并非理所当然。
两宋三百多年都没办到,大明也仅仅在成宣之时,维持了一段时间。
如此一来,他们又有什么理由,诟病秦朝一统天下的时间短呢?
更多的朝代根本没有成为天朝,甚至只能说是割据势力。
所以,在这一番分析后,秦始皇顺利地列入帝王庙正殿。秦朝在中古时代的地位,根本就绕不开。
朱由检在确定秦始皇的地位后,又增加了汉武帝等开创天朝的君主。并且按历史分期,把正殿中帝王的位次重新排列:
“帝王庙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东一室五帝。”
“西一室本为夏禹、商汤、周文王,后以周文王终服事殷而罢。”
“但朕以为不然,文王实为周朝开创之主,后期得到诸侯拥护和商朝争天下,至少能并列正统,地位与夏禹商汤并列。”
“再加上征伐殷商的武王,西一室当有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四位帝王,作为上古帝王表率。”
这个说法,得到群臣拥护。
因为他们幻想的完美君主,就是周文王。“文”字在谥法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帝把周文王重新请回帝王庙,他们当然支持。
禹汤文武这四位上古三代君主,也确实应该放在一起。
确定这点之后,朱由检继续说道:
“又东一室原为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原为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
“后来因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他的祭祀被罢去。元世祖在嘉靖二十四年被迁出,如今再次请入,列入祭祀半华半夷之君的偏殿。”
“朕以为如此分室实在有些混乱,当在又东一室祭祀秦汉君主、又西一室祭祀隋唐宋君。”
“秦始皇、汉高帝、汉武帝、汉光武,除了秦始皇之外,汉朝三帝皆用谥号称呼,放在又东一室。”
“隋高祖、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都用庙号称呼,放在又西一室。”
在增加周文王、秦始皇之外,又增加了汉武帝、隋高祖、唐高祖。
帝王庙正殿中被祭祀的帝王,总数达到了二十位。
群臣有些不解,袁可立道:
“汉武帝以开创天朝功绩入庙,尚且能说过去。”
“隋高祖、唐高祖又有什么功绩,能列入帝王庙正殿?”
“隋朝未能征服高句丽,称不上是天朝。唐高祖以唐太宗得天下,何德何能在正殿被祭祀?”
朱由检仔细解释道:
“隋朝虽然称不上天朝,但是隋高祖恢复汉姓、统一南北,是让中国恢复统一的大功绩。”
“再加上隋高祖有开皇之治的治世之功,他有资格列入正殿祭祀。”
“至于唐高祖,不管怎么说都是唐朝的开国之君。唐朝的各种制度,尤其是投碟自应、定期考试的科举,是在武德年间定下的。”
“他得天下不全靠太宗,足以有正殿祭祀的资格。”
这个解释,结合了如今提倡的华夷大防。隋高祖的功绩,被凸显了出来。这位从普六茹恢复杨姓的君主,得到群臣称赞。
但是唐高祖的功绩,却仍不能服人。因为唐初的制度基本是沿袭隋朝,唐高祖也没在开国时立下什么大功绩。
推崇唐太宗的袁可立,此时就反驳道:
“唐太宗在李靖大破突厥后,曾言‘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
“此虽权宜之计,却让唐高祖不宜列入正殿。”
“按陛下所定的正统观,蛮夷之君不为正统,更何况是向蛮夷称臣的人。”
“只有贞观三年大败突厥后,唐朝方能以正统称之,唐太宗才是真正的开创之君。”
这番话语一出,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