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6章 历代正统帝王和历史分期(2 / 4)

“就连汉初君臣,也不过是沿袭秦制而已。”

显然,他看出了皇帝对秦始皇的推崇,在这里为秦始皇做辩解。

群臣面对这种迎合皇帝的言语,当然是纷纷斥责。

他们最大的理由,就是夏商周三代是天朝,秦朝纵然是天朝,也称不上特殊的时代。

不过要问他们夏商周三代之治具体是什么样,这些人又说不出来。

支持杨景辰的臣子越来越多,一些人开始认同,秦朝是第一个可望可及的天朝时代。它不像三代之治那么遥远,如同雾里看花一般。

这样开创天朝的君主都不能在帝王庙正殿,实在是有些不应该。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争论,慢慢有了想法,向群臣道:

“中国历史如此之长,单用朝代划分有些太繁。”

“朕以为,古代史应该分期,分成太古、远古等时代。”

仿照后世的历史分期,开始给古代史分时代:

“太古洪荒远不可考,没有留下文字记载,现在只知道那时使用石器、陶器,使用结绳记事,还有城邦部落存在。”

“远古之时,三皇五帝治世,黄帝采首山铜铸鼎铸剑,说明那时开始使用铜器。在仓颉造字之后,更是有了文字记载。”

“但是因为时间太远,他们的事迹大多不可考,夹杂在神话传说之中,可以称为传说时代。”

这个说法,群臣是认同的。他们也不认为有关三皇五帝的记载全都是真实的。甚至三皇五帝都有很多说法,如今帝王庙中采用的不过是其中之一。

所以,太古史和远古史就不是完全的信史,史书的内容只是按流传下来的经典编撰。

远古之后就是上古,朱由检道:

“夏商周三个朝代,可称为上古三代。”

“这三代留下的记载更多,还有很多青铜器、玉器、竹简被发掘出来。”

“尤其是周朝的历史,相对最为清晰。”

“在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之后,更是能精确到每一年。”

“编年史的内容,主要从此开始。”

这个提法,群臣也没有多大意见。甚至他们在平时,都用上古三代称呼夏商周。

很多儒家士子的理想,就是恢复三代之治。

然后朱由检借着这个概念,开始借题发挥。在上古三代之后,提出中古三代:

“秦灭六国之后,东周战国结束,上古时代也至此而止。”

“秦朝废封建、置郡县,实行中央集权,此为中国历史一大变。”

“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树立天下一统的规范。”

“工具也从铜器转向铁器,开垦出更多的私人土地,公有的井田制瓦解。”

“故而朕以为,秦朝和上古三代截然不同,它和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可以称为中古时代。”

“其中,秦汉唐最强盛时可称天朝,是为中古三代。”

这样一个说法,明显拔高了秦朝的地位。将其称为中古时代的开创者,而且是中古三代之一。

再有人说学习三代之治,只要不指明是上古,秦汉唐就能被包含在里面。

那些信奉儒家的臣子想到这里,顿时感觉一阵恶心。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竟然有学习秦制的那一天。

这些人也不认为秦朝有这样重要的地位,袁可立提出质疑道:

“陛下,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并非完全相同。”

“若说秦朝开创了一个时代,隋朝岂不也开创了新的时代?”

这个说法有点意思,但是不足以把隋唐和秦汉完全区分开。朱由检道:

“无论三公九卿还是三省六部,根子上都是中央集权。”

“中古时代也以天下一统为目标,汉武帝任用儒家留下的大一统,影响到了现在。让中国分裂之后,一次次重新统一。”

“从秦汉到隋唐,基本确定了中国的核心之地。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主体也开始形成,和胡人等外夷相区别。”

“这一时期的汉人积极向上,无论文明还是繁华程度,都是远超周边。”

这是中国历史上辉煌时代,群臣回想对秦汉唐的印象,都有神往的感觉。

无论对这三代有多少诟病,他们都必须承认,秦汉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强大——

梵语和泰西语言对中国的称呼,就是来源于秦。

汉人、唐人这两个称呼,更是成为了周边对中国人的代称。

中古时代,确实是中国的奠基时期,秦汉唐的强大无可置疑。

与之相反的是宋朝,无论是面对辽金元,还是面对西夏、安南,宋朝都敢失败。中国在宋朝的时候,再不复天朝上国的地位。

甚至连燕云、河套、交趾这些地方都没收复,为了抵御外敌三易回河、决开黄河,让河北和黄淮残破,遗祸到了现在。

朱由检神色沉重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