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为‘未回队编号者’记录。若归名,请钉于梦灯碑下左第三排。”
他没立刻回应。
只是翻到册尾空白处,提笔写下:
“归者不问由谁带回,归者自报名。”
然后,他将名册交还两人。
轻声道:
“明日晨星报,头版第三栏。”
“请查收。”
他没有说“谢谢”。
因为他们不是在投稿。
他们在归队。
走出档案室,司命缓步停在楼梯口,手指下意识地在栏杆边摩挲了两下。
他望向远处军魂广场的方向。
雾色依旧,街道整洁得近乎不真实,哨兵笔挺站岗,一动不动,仿佛昨夜什么都未曾发生。
可他一眼就看出,有一件事改变了——
每一个士兵的胸甲下,都别着一块铭牌。
不是崭新的身份牌,也不是制式命纹卡,
而是一块未经擦净的旧铭牌,边角微翘,铜色早已暗沉,却被他们小心翼翼地别在那件帝国制服内侧,像贴在心口的名字。
没有人检查,也没有人明说要佩戴。
却都戴上了。
与此同时,街角不再喧哗,没有人在议论哪位皇子昨夜说了什么,也没有人在争论裁定谁对谁错。
他们只传一件事:
“听说东城那块旧碑,有人在梦里记起了自己父亲的军号。”
传言以极快的速度蔓延,但它不再像谣言那样引发骚乱,也不带煽动的情绪波动。
它只是像一种“回音的复读”。
像沉船之后,在潮水褪尽的海岸上,那些原本只该属于深海的碎语,被风从石缝中慢慢吐出来。
司命站在晨星社二层的编辑桌前,低头写下当日晚刊编辑页的一句“临界性语句”:
“鲸墓是禁语,但编号者说,他们没想复仇——他们只是,想把那盏灯,留到下一次用得上。”
次日清晨九点,雾都第六街巷。
司命坐在“穹顶钟楼”废弃茶室的临街露台上,手里握着一杯半凉的苦茶,望着对街一家果铺前慢慢排起的小队。
不是为了。
而是为了果铺门旁新钉上去的一块木板。
那是“梦灯碑民设第十一号”。
不是由士兵立的,也不是由晨星时报组织张贴的。
是果铺老板的小女儿,一个叫玛蒂尔达的小姑娘,自发立下的。
她用粉笔在木板上写下她叔叔的名字:
编号β-17,失踪于鲸墓竞技场,被官方宣称“已烈士归名”。
但前一夜,有人在北区子爵庄园的马厩后认出了他的脸。
他不是战死在前线。
他是在贵族“狩猎演习”中作为“失控沉眠者”被当场击毙的。
尸体未曾回收,编号却赫然在目——
β-17。
“我叔叔没有死在战场。”玛蒂尔达站在碑前这样说,声音不大,却不含一丝犹疑。
“他是死在他们那扇笑着的门后。”
这句话没有登上任何报纸。
但它被隔壁的邻居写在一张信纸上,钉在碑旁,落款是“第六街凯西修鞋匠”。
第二天,另一张纸被贴上来,来自“第五街雷文皮匠”。
第三天,第四天……梦灯碑第十一号,很快排满了一整面墙。
没有统一字号,没有印刷格式,但每一张纸都写着某一个被人记住的名字。
司命坐在对面,每一小时都记录一遍新增纸条的时间、来源、笔迹特征。
他在自己日记上写道:
“钟楼不响了,但市声未息。”
“这是被压抑太久之后,人民以‘纪念’为名、以‘挂纸’为式、以‘修辞’为掩,进行的街角回忆政治。”
伊恩匆匆爬上楼,推开木门时还有些喘,低声汇报:
“主编,东区那边又出现了两面新碑,一个立在军属诊所门口,另一个……在教会布道台正下方。”
司命低头一笑,眼神却并不轻松。
“他们开始把碑,立在‘声音’旁边了。”
伊恩迟疑着问:“你要介入吗做社评记录特辑”
司命摇头:
“不,梦灯不是我们写的。”
他转头看向街下,那些正在排队的老人、小孩、退役兵与街头艺人,每个人都低着头看着自己手上的一张纸。
有人用它擦眼泪,有人反复折迭,又重新展开。
他低声说:
“我只是想知道,他们到底会把这些纸条,写成一场告别——还是一份宣言。”
中午十二点。
一位穿着讲究却明显落魄的老贵妇人停在第十一号碑前。
她站在众人面前许久,一言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