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善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在病床上,他依然心系道德教育事业。他召集了身边的弟子,将自己未完成的心愿与想法一一托付给他们。他对弟子们说:“我这一生,致力于道德教育,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深知仍有许多不足。你们要继承我的遗志,将道德育人思想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弟子们听后,无不泪流满面,纷纷表示一定会牢记师傅的教诲,不辜负他的期望。
李善的病情愈发严重,每一次呼吸都显得那么艰难。但他那坚定的眼神,依旧透露出对道德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忱。在病榻上,他时常回忆起自己这一生的经历,从最初在各地讲学,到在江南小城推行道德改革,再到如今将道德教育理念传播到周边国家,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但也都意义非凡。
他望着身边围坐的弟子们,声音虽然微弱,但却充满了力量:“道德,乃人之根本,国之基石。我们身处这纷繁复杂的世界,诱惑众多,唯有坚守道德,方能不为所动。你们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但只要心中有道德这盏明灯,就一定能照亮前行的道路。”
弟子们紧紧握住李善的手,泣不成声。他们深知,师傅这一生,为了道德教育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如今,师傅即将离去,他们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
李善微微喘了口气,继续说道:“我在编纂道德教育典籍时,收集了无数的案例与故事,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你们要深入研究这些内容,将其中的精髓传承下去。同时,也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让道德教育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一位弟子哽咽着说:“师傅,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按照您的嘱托去做。我们会将您的道德育人思想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受益于道德的力量。”
李善听后,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缓缓闭上眼睛,仿佛在积蓄力量,又过了一会儿,他再次睁开眼睛,说道:“我还希望你们能将道德教育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全天下的人都能明白道德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我们大唐的责任,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弟子们纷纷点头,他们知道,这是师傅最后的遗愿,也是他们肩负的重大使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善的病情时好时坏。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道德教育事业的思考,他会在清醒的时候,与弟子们讨论一些道德教育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的弟子们也都认真记录下来,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与此同时,大唐的皇帝得知李善病重的消息后,心中十分悲痛。他深知李善为大唐的道德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大唐的功臣。于是,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为李善祈福,希望他能战胜病魔,早日康复。
各地的百姓们也纷纷响应皇帝的号召,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李善祈祷。有的百姓在寺庙中焚香祈福,有的百姓在家中设立香案,为李善祈求平安。一时间,整个大唐都沉浸在对李善的祝福之中。
然而,命运终究是无情的。尽管有御医的精心诊治,有百姓们的虔诚祈祷,但李善的身体还是一天不如一天。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李善感觉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召集了身边的弟子们,最后一次向他们传授自己的心得。
“孩子们,我这一生,虽然短暂,但能为道德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知道,道德教育的道路还很漫长,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我相信,只要你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记住,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改变一个人,也能改变一个国家,甚至能改变整个世界。”李善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出了这番话。
说完,李善缓缓闭上了眼睛,脸上带着安详的笑容。弟子们悲痛欲绝,他们跪在李善的床前,放声大哭。他们知道,他们失去了最敬爱的师傅,也失去了道德教育事业的引路人。
李善去世的消息传回大唐后,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皇帝下令为李善举行隆重的葬礼,追封他为“道德先师”,以表彰他为大唐道德教育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葬礼当天,长安城万人空巷。百姓们自发地来到街头,为李善送行。他们手捧鲜花,眼中含着泪水,心中充满了对李善的敬意与怀念。李善的灵柩在众人的护送下,缓缓走向墓地。一路上,百姓们纷纷跪地,向李善的灵柩行礼,表达他们对这位道德先师的哀思。
李善虽然去世了,但他的道德育人思想却在大唐乃至周边国家广泛传播开来。他的弟子们牢记师傅的嘱托,纷纷奔赴各地,继续传播道德的火种。
在大唐的各个州县,李善的弟子们开设了学堂,免费招收学生入学。他们按照李善的教学方法,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唐的社会风气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友善、互助,社会秩序也更加稳定。
而在周边国家,李善的道德育人思想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高丽、新罗、百济等国家的国王纷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