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解释道。
“咱不是把权力看得太重,贤弟你之前不是说万一有必要,港口还负责士兵的运输工作嘛。咱是说,万一港口负责人从中作梗,那不是耽误事儿嘛。”
朱吾适叹了口气说道。
“老朱啊,有没有一种可能,商人手里是没有兵的?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商人也怕死?
你一船一船的兵运过去了,他敢说个不字?
而且大明现在重点发展水军,天津港口可不仅仅是民用的。
我还准备在旁边搞个军港呢。
一来是方便发展水军,二来也能给来往船只提供必要的海上防护。第三嘛,也是为了方便管理。
大明的地盘非常大了,光靠两条腿,得跑到什么时候啊。
广州造反,北方军队从天津港出发,走陆路要多久?走水路又需要多久?
纯陆路需要四五个月,水路两个多月,大大节省时间不说,走水路士兵们以逸待劳,到地方了还有战斗力。
所以我才一直说大明要大力发展水军啊。
就咱们现在的武器装备,陆地上谁是咱们的对手?
天津港不仅仅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让你更好的管理大明。
最后呢,天津距离北平非常的近,你不是一直好奇朱棣为啥迁都北平嘛,你可以趁机去看看。
反正你想迁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朱元璋想迁都,不说想疯了吧也差不多了。
他为啥想迁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概可以分为军事防御,政治平衡和经济重心转移。
首先说军事防御,这个很简单了,就是抵御北元。
如果不是朱吾适出现,北元现在还没有被灭呢。
应天府距离北方太远了,不利于抵挡北元。
政治平衡这个也很好理解。
大明现在的官员基本就是淮西勋贵,江南士族。
这些人的势力盘根错节,不利于统治。
经济重心转移嘛,也不是那么难以理解。
江南的经济地位一直都比北方更高。
尤其是经过南宋一百多年的经营,江南的经济非常繁荣。
反观北方就不太行了。
都是大明的子民,手心手背都是肉。
长期的经济不平衡,必然会导致矛盾的产生。
朱元璋想要发展北方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还有个原因,迷信。
应天府这个地方建都的多,能长久的是一个都没有。
就连大明也是一样,朱元璋死后,朱允文只当了四年皇帝。
等朱棣一上位,马上着手迁都。
朱元璋也是有点儿小迷信的,他之前就觉得应天府不是很吉利。
知道后续历史发展后,心里就更膈应了。
所以朱元璋并没有因为朱吾适的出现就打消迁都的念头。
只不过暂缓了脚步而已。
朱吾适当初说朱标是因为去西安训斥老二才病死的。
那是为了吓唬朱元璋。
朱标去西安的真实原因,是为了考察,看看西安适不适合建都。
不仅是西安,开封和凤阳也是考察的重点。
凤阳不用说了,朱元璋的老家。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距离北方不算很远,而且还有黄河天堑。
朱元璋一直都很不理解的一点就是,北宋到底多废物,守着黄河天堑,还能让人赶跑了。
他有自信,只要自已迁都开封,绝对不会落得北宋的下场。
至于迁都西安的原因也很简单。
一来西安也是偏西北。
二来西安可是大唐的都城。大唐越牛逼,就越说明西安的风水好啊。
不过自从知道朱棣迁都北平后,朱元璋就对北平感兴趣了。
只是他一直都很忙,并没有实地去北平考察过。
朱吾适觉得北平挺适合建都的,可能是先入为主吧。
但是不可否认,北平也有着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北平处于辽东,中原和草原三大战略板块交汇处。
对这三个板块的管理都比较方便。
再一个,北平有天然的防线,古北口,居庸关等隘口,成为了阻挡游牧民族骑兵南下的一道天然屏障。
总之局限性有,好处也很多。
朱元璋果然心动了。
“咱倒是真想去看看,可是咱走了应天这边怎么办?”
“让朱标监国呗,反正他以后肯定是要当皇帝的,先实习一下,熟悉熟悉工作不也挺好的。”
朱元璋双眼放光。
“贤弟你这个主意是真的不错,就这么决定了,让标儿监国,咱们去天津北平走一趟。”
朱元璋也不是个安分守已的人,如果有可能,他也不想天天在皇宫里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