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0章 准备在北方建立港口(1 / 2)

起码朱吾适活着的时候是可以做到的,至于以后,那就说不准了。

眼下想要抓个老虎也不容易的,民间又没有火器。

只有经验特别丰富的猎人才有这个本事。

所以一时半会儿的,抓不完的。

总之一句话,北方也是有很多可以出口的商品的,所以北方必须要发展。

经济不发展,人口就上不去。

人自已都吃不饱,生了孩子也养不起,谁还愿意生啊。

只有经济发展了,老百姓能吃饱饭了,他们才愿意生孩子。

大明眼下缺的就是人。

尤其是北方,人口密度很低的。

中原乃兵家必争之地,每次打仗都首当其冲受到波及。

大明建国十几年,人口恢复还早着呢。

赶紧发展农业,经济,让百姓富起来,然后鼓励他们多生孩子。

大明的未来前景才更加的光明。

农业这个朱吾适管不住。

红薯玉米土豆都已经弄到大明了,更科学的堆肥方法也有了。

总不能让朱吾适在大明搞个化肥厂吧。

大明那么大,别说化肥厂了,就算让朱吾适从现代搞种子过来,也是不可能的。

他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剩下的就得慢慢来了。

大明人口连一亿都没有,就算农作物产量不如现代,也完全够吃了。

古代百姓吃不饱,更多是因为土地兼并,以及粮商搞的鬼。

现代农民哪怕一人就一亩地,都不会出现吃不饱的情况。

产量高只是一方面,主要是连公粮都不用交了,粮食的价格又比较稳定。

古代粮价很不稳定,尤其是出点儿天灾人祸的时候。

朱元璋小时候虽然穷,家里不也没人饿死嘛。

也是后来有了天灾,抗灾能力太差了,才会饿死。

朱吾适还记得疫情刚开始的时候,突然就不让出门了。

农村照样该吃吃该喝喝。

家家户户粮食储量都不少。

房前屋后也都多少种了些菜。

村里有养鸡场,想吃鸡蛋了就去买。

隔几天村里养猪的就会杀一头大肥猪来卖肉。

也就是水果稍微缺了点儿。

正常吃饭一点儿影响也没有。

这就是抗风险能力。

大明百姓就是抗风险能力差了点儿。

现在已经好多了,朱元璋推广农业,朱吾适搞商业。

现在大商人已经看不上卖粮食这门生意了。

粮价有朝廷管控,不能有太大的波动,粮食产量又有了显著的提高,各种其他更赚钱的生意出现。

粮商不好混了啊。

大部分粮商都转型了,粮商继续做,但不是主业了。

这就是农作物产量提高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好处。

如果只有经济发展,农作物产量不行。

反而会导致粮价疯涨,穷人更吃不起饭了。

粮商不好混了自然要转型,南方距离应天府近,人口多经济发达,最早吃到了朱吾适商业改革的红利。

再加上南方港口更多,船运业发达,天然就适合做外贸。

所以这几年南方商人一个个都吃得很饱。

北方商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

他们也想分一杯羹。

可是北方太远了,要想做外贸,就要先把货物运到杭州城,然后再出海。

运输成本比南方商人多很多。

成本高了,赚的钱自然就更少了。

大家都是大明的商人,不能太过厚此薄彼啊。

北方又不是没有海。

所以这两年北方商人一直在奔走,就是想要让朱吾适也能照顾一下北方这个后娘养的。

朱吾适也想发展北方,然而力有不逮啊。

北方的经济本身就不如南方发达,又距离应天府太远,他估计不到啊。

眼下南方的商业环境已经趋于稳定,是时候考虑北方市场了。

朱吾适想要在天津建立港口,这个钱他肯定不会自已出。

主要是他没钱,如果让朱元璋掏钱的话,朱元璋肯定是不乐意的。

所以他想要搞合资。

只让商人出钱,商人肯定是不乐意的。

朝廷用钱的地方又多,全资的话也支撑不住,最好的办法就是合资。

官商勾结建立一个港口,然后,进出港口的船只都要收费。

朱吾适准备搞一个稍微现代化一些的港口。

船只停靠要收费,货物装卸要收费,堆场和仓储服务也要收费。

反正就是,需要什么服务,港口就提供什么服务。

杭州城的港口以及应天府的码头回头也要改革。

杭州城现在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