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多少人称王,几人称帝了,大明自己的烂摊子又要多少年才能收拾好。
以前朱慈烺始终不能理解,强大的大英日不落帝国怎么会打输布尔战争这种小仗
不过动用了二十多万正规军而已,这就撑不住了
现在直到自己手握比日不落更大的领土,更多的军队,但是区区出动五十万军队就导致自己其余地区的兵力捉襟见肘。
还导致了敌人的联盟更大的战争的酝酿。
而第二次布尔战争之后,世界局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例如在布尔战争刚结束,约翰牛和高卢鸡就签订了协约。
殖民矛盾从世界殖民地的争夺转移到欧罗巴本土的较量。
大明现在不知道会不会导致两个集团的对抗,但从目前的局势来看,双方的对抗对于大明来说是好事。
无论是经济、人口、资源、科技、工业、军事各个方面大明都要优于欧罗巴很多,全面对抗对方只能是把本就不宽裕的资源投入到军事对抗之中。
五月中旬,经过一个月培训的三十万靖安军陆续上岗,大明奥斯曼地区的军队开始调动。
而沙俄也在月中宣布加入欧罗巴联盟,结束了跟奥斯曼帝国的战争。
欧罗巴诸国虽然没有直接援助奥斯曼,但是为了表示诚意共同撤出了边界驻军,使得奥斯曼能够全心全意的应对大明的威胁。
奥斯曼帝国这边军队调动频繁,西奈大公亲自担任国防大臣,打算一举从巴尔干和中东地区一举击溃大明。
而大明也在积极的准备这最后一战,按照军部的说法,这一战将奠定以后至少十年的世界格局。
打的好了,所谓的欧罗巴联盟只会乖乖的在自己的地盘上叫嚣着当缩头乌龟,要是打的不好,那大明就会非常麻烦。
奥斯曼为了这一战役,先后动用了新兵老兵七十万人,已经是倾国之力。
大明这边军部也是在本就不富裕的兵力中支援了三个战区六个师,加上各地抽调的兵力,大明实际的一线作战正规军兵力四十万。
然后还有藩十万协助。
双方都在积极准备,预计五月底六月初将会开打,也会在半个月到一个月之内决出胜负。
大明这边朱慈烺正式任命了李信为奥斯曼战役总负责人,升任征西大元帅,为大明复兴历以来首位大元帅,而黄得功和杨嗣昌为副元帅,组成前线战役指挥部。
朱慈烺心心念念的电报也在五月中旬紧急铺设完成,而且成立了军情快报小组,使得前线的战况能在两个小时之内传到京城。
这又是一次百万人以上规模的战役,当年在莫卧儿的时候,周遇吉是总兵官,指挥过这种规模的战役,那么时候李信是他的手下,也是他最欣赏的弟子,感觉最合适自己的接班人。
十多年之后没想到又一场百万人规模的战役,真的由李信来指挥,不得不说,这些战略家的眼光真的让人佩服。
而李信也有资本担任这个职位,这些年抡起打仗经验丰富,大明众多军官中没有一个能出其又的。
就算李定国也是没有参与藩国对葡萄牙战争和苏伊士运河战争,而且莫卧儿战争李定国的资历也不够。
黄得功和杨嗣昌也没有什么不满,按照大明的规矩,他们回去之后就要解甲归田了,而李信不出意外的话就是下一任军部总参了。
无论是为了培养后辈,还是为大明荐才的角度,李信都令两人满意。
大明这边虽然没有狂妄到一汉当五胡,但是从这几个月的战争来看,正面战场奥斯曼还从来没有赢过。
更何况李信制定的是防守反击,以攻城略地为辅,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的战略目标。
反正这后面占领的土地大明都不打算要了,所以占领多少没有啥意义。
复兴十四年六月,对于大明来说战争已经五个半月了,战场上已经很久没有大胜的消息传来了,有些百姓都忽略了战争的存在。
今年的日子比去年难过了一些,虽然工钱上涨了一点,但是物价也上涨了,尤其是物资供应量上面今年也没有去年充足,一些物资还出现了紧缺的现象。
虽然因为朝廷的调节,物资很快就供应了上来,但是大明工业生产明显是受到了战争的巨大影响。
大明还一直执行着非公民不得参与重要的工业生产的制度,所以即使海外劳工增多,但是对于工业品的制造并没有多大促进。
民间感觉还不明显,工业生产环节上,今年的蒸汽机购买明显比往年困难,大量的钢材被用于铁路和轮船的制造,使得明年铁价也上升了百分之三十。
大量征用民船导致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大涨,工厂不涨价就没有利润,这一涨价就是全行业的涨价。
朱慈烺也考虑过成立一个什么物价管理机构限制乱涨价的行为,但是大明还真的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朱慈烺也怕这种逆市场的管理导致大明的生产畸形发展。
如果原材料和运输成本以及人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