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设施也相对完善,所以,卡尔皇储到了纳蒂廷古,完全可以直接延续很多东非遗留的政策和机构。”
“而斐迪南大公的目的地,达庞镇基础就差了很多,人口甚至不到一千人,产业也不清晰,后续遇到问题,可以直接我们联系。”
“不管达庞镇还是纳蒂廷古,都有电报和电话线路,直通洛美,所以交流还是很方便的。”
“你们到了殖民地后,应该优先发展一种主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我建议经济作物选择棉花,纳蒂廷古本身棉花种植就得到了一定的推广,所以棉花种植更容易发展起来。”
“达庞的情况也差不多,当然,粮食作物选择应该多样化一点,毕竟多哥兰并不像欧洲一样风调雨顺,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所以,想要保证粮食安全,就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你们可以优先选择玉米和粟这两耐旱作物,玉米在多哥兰容易种植,且产量也高,而粟能适应极端气候变化,不容易绝收,关键时候能够成为救命粮。”
东非早期就喜欢种植粟,也就是小米,毕竟这种作物耐旱,耐贫瘠,在早期东非水利设施尤其不发达,甚至为零的时候,粟就成了最适合的粮食作物之一。
当然,后续随着东非农业不断进步还有社会发展,小麦,水稻等就成了东非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约塔尔总督特意提醒道:“还有一点,就是玉米虽然产量高,但是对养分的汲取也比较大,容易破坏地利,所以最好和豆类等作物轮种。”
作为一个相对落后殖民地的总督,约塔尔对很多土地如何开发的问题和措施都如数家珍。
毕竟多哥兰自身发展情况,和东非本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差不多,所以约塔尔总督对于管理多哥兰深入了解了许多细节,只不过,多哥兰有本土的支持,而东非本土发展时只能自己摸索和试错,所以多哥兰发展肯定比当年本土要快的多。
不过,这主要指的是农业发展领域,多哥兰有本土现成的经验,技术,人才可以利用。
而工业发展上,多哥兰基本没有追赶和超越本土的可能性,本身东非也不需要多哥兰发展工业。
所以,除非多哥兰独立,不然它的产业永远不可能把重心转移到工业上来。
而对于现在的多哥兰来说,即便重点发展农业,也足够了,毕竟多哥兰本身人口不多,农业发展的利润很可观。
卡尔皇储和斐迪南大公认真的听取着约塔尔总督的建议,并且不断请教各方面问题,而有了约塔尔总督的帮助,也让两人对如何发展领地,有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后续,卡尔皇储和斐迪南大公在洛美待了一个大约一个月时间,之所以停留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他们在洛美要处理的事情有很多。
主要是负责哈布斯堡皇室人员,资源从东非本土到洛美,最后到他们领地的协调和调度工作。
东非多哥兰的军队,负责协助他们将各种物资还有人员,送往目的地。
除此外,为了两人的安全,东非多哥兰殖民地还抽调了一个连的兵力,暂时前往达庞还有纳蒂廷古。
一个连的兵力不多,但是足以保证两人的安全,毕竟隔壁法国达荷美王国的驻军也才一千人左右,而且,还要负责整个达荷美的安全,更别说他们也不可能越过边境,进入到东非领土上挑衅。
至于土著势力,不长眼的早就被东非清理掉了,现在多哥兰周边的土著,都知道东非不是他们能招惹的存在。
所以,卡尔皇储和斐迪南大公安全的最大威胁,甚至不是人,而是路上的野兽。
……
达庞镇。
斐迪南大公在多哥兰驻军的护送下,终于抵达了达庞镇。
“大公阁下,我们已经到了,这里就是达庞镇。”东非多哥兰驻军的排长阿尔特为斐迪南大公打开车门说道。
即便是早就知晓达庞镇是一个偏远且落后的小镇,可是只有亲自见到了眼前的一幕,斐迪南大公才明白他未来工作的艰难程度。
他带着苦笑,对阿尔特说道:“阿尔特先生,我现在终于了解俄国当年开发西伯利亚的条件有多艰苦了,也难怪沙俄喜欢将犯人流放到那里!估计西伯利亚大部分区域,就和达庞镇一样,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天然大监狱。”
阿尔特排长对斐迪南大公的心情十分容易理解,他说道:“不瞒大公阁下,当年我参军,然后被分配到多哥兰,来到这里的时候,心情和你也差不多。”
“虽然我的祖辈们,曾经和我说过,当年东非的情况有多艰苦,可我出生时,东非就已经颇为繁荣,而到了我长大成人的十几年里,东非更是一年一个样,成为世界最发达繁华的国家之一。”
“因此,在本土,虽然经常听我的父亲还有爷爷说以前东非多落后,荒凉,可我并没有亲身感受,很难理解。”
“直到来了多哥兰,我就立刻体会到了当初祖辈们的体验,在我到多哥兰服役的时候,那时洛美都还没有发展起来,当时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