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谋而后动(6 / 7)

站在程开元的角度,自然是消除掉这一临时管理机构才好,这样才能将他的管理意志直接贯穿下去,穿透到各个单位。

但实际情况不允许,因为地理间隔,各工业企业完整度不同等原因,让程开元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意见。

你想吧,钢城轧钢厂还没建设完成呢,营城船舶还在扩建,钢城机械零部件制造厂还在整合奉城和钢城的资源……

一大摊子事,没有这个临时管理机构那只能是程开元亲自去辽东坐镇了。

可以程开元现在的身份,他愿意吗?

当然不愿意,李学武去辽东是进步,董文学从辽东出来也是进步,程开元要去辽东那就是属于退步了,是流放了。

所以程开元尴尬了,他不能去辽东长时间坐镇指挥,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李学武兼任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组长的职务,分了他一大块权利,隔绝了他的意志和影响力。

那他能针对李学武吗?

当然不能,现在的两人既是上下级,也是合作的关系,有些事得商量着来。

李学武要是尊重他,那他在集团的工作就好做,决策也能贯穿下去。

一旦李学武拒绝合作,那他真成了摆设,也就能管管京城的工业企业了。

老李安排李学武去辽东,不就是有分化他责权的意思嘛。

真要是算起来,主管工业工作的他,在犯下错误以后还能继续负责相关工作,那这个辽东工业管理小组就是对他的处分了。

知道了李怀德的意思,他对李学武就没那么的针对了,尤其是李学武的态度。

李学武敲门进屋以后,两人的谈话始终维持在较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程开元有所准备,李学武坦荡自然,真有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么点意思。

再一个,李学武去辽东他也是投了赞成票的,两人的关系自然很融洽。

但你要说两人的关系有多好,那还不至于,因为集团班子现在可谓一盘散沙。

真遂了上面的意思,李学武去了辽东以后,随着董文学回京,班子里呈现出了多边、多维的组织生态模式。

谁都说不好现在谁跟谁是绝对的亲近,更说不清楚谁跟谁是绝对的疏离。

就连李学武同景玉农都因为会议上那一票而变得关系模糊了起来。

所以见程开元的过程,李学武就手里这份调研报告谈了集团在辽东的工业整体形势,讲了一些问题,说了一些规划。

程开元自然理解他的意思,在仔细听取了他的汇报后,真就提出了几个问题。

方方面面都有,可见他也是下了工夫的,对辽东的工业不是不了解。

这叫你来我往,相互妥协。

整体来说,李学武对与程开元的谈话是满意的,程开元对他的调研以及接下来的工作思路也是很满意的,这就行了。

第三站,李学武出人意料地选择了高雅琴,而不是更为关键的谷维洁。

李学武的行程很多人都在关注,想要依靠这种动态的分析,看出他的目的。

其实无论李学武怎么安排,总会有出人意料的举动,这些人贯会编故事的。

不过高雅琴对于李学武的到来并不意外,更不惊讶,因为她早有心理准备。

李学武虽然去了辽东,可他还是集团经济管理小组办公室的负责人。

集团里的工作小组有很多,是李主任为了方便协调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一起讨论工作而临时设置的机构。

当然没有编制,可有实权。

也就是说,作为秘书长,李学武在很多类似于经济管理小组这样的组织里担任副组长的职务,就有权利过问这些工作。

包括经济工作,李学武是有资格同她讨论,向她反馈意见和建议的。

而李学武来到她办公室,就是要站在辽东工业管理小组的角度来同负责集团经济工作的高雅琴来讨论对外贸易、港区建设、矿场开发、技术合作等等方面工作。

因为辽东工业管理小组与集团的经济工作在汽车、五金等工业领域有关联。

这是一种上下合作的关系,尤其是营城港区与津门贸易管理中心的调度关系。

高雅琴对于李学武所分享的调研报告很重视,但侧重关心经济工作部分。

两人也是就相关的工作进行了深度的讨论,不时还有皱眉大嗓门的争吵。

不过这都是正常的,从高雅琴来到集团工作,两人就没什么矛盾和争执。

当然了,上次是有竞争,可也是公平竞争,她没有搞一些小动作。

李学武特别提到了津门贸易管理中心与辽东工业领导小组对接的反感。

也是他从辽东带来的问题,反馈一些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矛盾。

高雅琴怎么想?

反正李学武不是来找茬的,也不是故意为难她,挑她的管理毛病的。

有事就说事呗,谁的问题就找谁,找过来说清楚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