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道:“老也不来,光听他爸说你们山上都好啊?”
“都挺好的,这不是来串门了嘛。”
尹满仓笑呵呵地说道:“上个月跟山上我和学武见了一回,也没说得上家常话。”
他用老太太递过来的烟笸箩卷了旱烟,拧去了撵儿,划着火柴点燃了。
这旱烟比卷烟有劲儿的多,农村都喜欢抽旱烟,尤其是自己地里种的那种。
不用烟楼子烤制,只用最热烈的太阳晒,晒的干干的,用手搓匀乎了就成。
早先老太太也喜欢抽这种旱烟,是李学武怕她冬天里咳嗽的厉害才换的烟丝。
四九城老早就有烟丝卖,如聚兴斋,一百多年前的老字号,到这个时候还有呢。
后世都说往烟丝里搀红酒,搞的挺洋气,往前几十年也有洋气的,搀葫芦籽。
这里就不解释“葫芦籽”是啥玩意了,反正抽起来特别香,有叫“一口香”的。
抽多了人就废了,大清就是这么没的。
老太太当然不会抽那玩意儿,医药传家,对那玩意的危害最是清楚不过。
烟笸箩里的旱烟还是为了招待今天来的客人,特意让李学才从东安市场买回来的。
“我可老早就想来串门了。”
赵根并不如尹满仓能说会道,这会儿到亲家家里了,只是面带憨笑,显得实诚。
他表情并不拘谨,这年月姻亲亲家算是实在亲戚,半子不是白叫的。
早先不是不愿意来,是不好意思来。
连闺女往家里带东西他都要发火,更不会给闺女没脸来亲家打秋风。
农村人自有骨气,人家都羡慕他有个好亲家,他可没拿亲家当银行。
这次来亲家家里串门,是闺女结婚的第四年,也是家里有指望了才敢来。
刘茵见他如此,略带埋怨的语气说道:“正经的亲戚,就您外道。”
“哈哈哈——”赵根笑了笑,说道:“前几年家里实在是忙不开,是真忙。”
“大哥知道,他这几年在山上能见得到。”尹满仓笑着说道:“春夏秋冬没有不忙的时候,就指望那点地能好好养人呢。”
“庄稼汉,不指望地指望什么?”
赵根嘿嘿笑了,看向老太太讲道:“指望儿女,咱年纪轻轻的,不是让人家看笑话嘛。”
“你是能干啊,上有老下有小的。”老太太点头,笑着问道:“今年收成好啊?”
“还行,老天爷不调理人。”
赵根抽了一口烟,介绍道:“大队和小队搞农业创收,不光指望地里的收成了。”
老太太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虽然没听太明白,可也知道他们过得好就行了。
尹满仓见老太太和刘茵都不太懂,便主动解释道:“这两年家家户户养鸡养鸭赚着钱了,狗和兔子这块也没少收入。”
“是啊,这还行啊。”老太太理解了,看了窗外后院的方向,讲道:“咱们这院里以前也有养鸡和兔子的,现在都清走了。”
“我们那没卡的那么严。”
尹满仓看了大舅哥赵根一眼,并不愿意在这个话题上多聊。原因很简单,红星公社家家户户养的家禽和兔子等等,都超数了。
那个红线是怎么标注的?
超过三只就算资本主义的尾巴,还不得让人割了去啊。
只是红星村山高水远,他这个当一把手的又敢干,还有稳定的渠道外销,这日子能不好嘛。
倒不是怕亲家嫉妒,只是怕老太太和刘茵把这件事当热闹传出去,再惹来麻烦。
这些话他们敢在这说,还是看了亲家,要真去别处,谁敢胡咧咧。
“我听说现在没那么邪乎了,上山的那条路开始修了吗?”
刘茵听出了他话里的谨慎,主动转了话题,问道:“这上山下山的可不容易。”
“修着呢,一直都在修。”
尹满仓点点头介绍道:“只是图意方便和省工省料,是从山上往下修的。”
“这两年条件好了才敢提修路的事。”他也是颇为感慨地讲道:“要搁以前,下点雨就不敢下山了,多少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可不是咋地,听说家里要盖砖瓦房了?”刘茵看向赵根问道:“是明年春天动工,还是秋收以前动工啊?”
“想着是五一往后呢,得等地里的事忙完了才行呢。”赵根笑着介绍道:“二小子和老三都不念书了,这眼瞅着就得定亲事。”
“是啊,老三也不念了?”
刘茵是听说亲家老二不念书了,没想到这老三也下来了。
赵根却是想到了大闺女,无奈地摇了摇头说道:“到底不是那块料。”
“行啊,回家里帮忙也好。”
尹满仓知道大舅哥心里是盼着家里再出个文曲星的,只是这种事咋强求啊。
有赵雅芳在前面打样,从赵雅军往下排,赵家几个孩子没有不承担压力的。